在1953年12月26日发行的早报头版,是这样记载的:「白田村空前大火毁屋万间,灾民无数。冲天大火传是由弄炊而起,焚烧历6小时,火场广涉3方里,波及石硖尾3个木屋区,在烈焰笼罩下,居民不及收拾细软,只能紧抱孩子,往深水�方向逃命。」
灾难之后,政府马上为灾民兴建临时住所,并要求当时的市政局组织紧急小组,寻求全盘和长远地解决寮屋(即木屋)问题的方法。
1954年4月,市政局的小组提出报告,建议由政府直接介入,斥资兴建多层徙置大厦,安置灾民及未来清拆的寮屋居民。
直接参与意义深远
政府的参与,标志�兴建徙置住房计划的目的已不止在于为数以万计的灾民提供居所,更深远的意义是:住屋与生命安危已是息息相关,只有通过有系统,有计划地去改变现实,才能彻底地为贫苦大众提供真正的安身之所。这就是我们50年公屋的开始篇。
到60年代中,政府已用徙置大厦的形式为50万人提供了住所。70年代房屋委员会正式成立。多个建屋部门合并成房屋署,致力推行「10年建屋计划」,配合香港社会经济和人口发展的需要。
到了90年代,公营房屋资助计划趋于多元化。最瞩目的是在公屋设计,和谐式公屋大厦正式推出,楼宇设计新颖、住房间隔实用和屋�设施齐备,广受市民欢迎。
三大方向厘清角色
50年弹指一挥而过,我们已进入了21世纪的第1个10年。作为政策的厘订者和执行者,对于社会环境的不断的变化和人事的变迁,我们必须对所制订的政策常常加以修正,才能配合社会的需要。
我说的变化,包括了整体人口结构和家庭组合的增减、经济环境和工资收入的调整,还有广大市民对房屋类别、质素和数量需求的改变。
2002年11月,政府就房屋政策作了阐述,重新厘清政府在提供房屋事务上担当的角色;并提出了要落实3大方向,即:
•政府的资助房屋政策,应�眼重帮助那些没有能力租住私人楼宇的低收入家庭,为他们提供租住公屋;
•政府今后的主要角色集中于供应土地及提供租住房屋资助两方面,并应尽量退出其他房屋资助计划,把干预市场的程度减至最低;
•政府必须维持公平和稳定的环境,让房地产市场能够持续健康发展。
五项措施开源节流
过去两年,房委会在所有的工作领域,都进行了改革;包括停止兴建居屋的工作,把适合私人楼宇发展的土地交还政府,让市场有更多选择;政府也继续为房委会提供建屋土地。
房委会还采取了开源节流措施,配合整体发展的需要,包括:
•提高运用财政资源效益;
•精简部门架构,提高服务水平;
•利用新的公屋设计,积极寻求节流空间;
•在落实尽量退出市场的大方向下,出售房委会辖下的零售及停车场设施;
•改善屋�居住环境,培养良好的生活文化。
未来工作充满挑战
展望未来,我们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完成,要开始。其中最重要的挑战是:如何能更好地善用公屋的资源,帮助最需要帮助的家庭。
有关工作实在繁多,例如为单身人士提供居所的问题,社会上对投资大量公共资源在这方面常持不同意见,我们需要详细检视,了解情况,尽量在照顾各方面利益的同时,对公共资源的运用也要严谨约制。
长远而言,我们应尽量使公屋单位加快流转,如鼓励有经济能力,并已超出居住在公屋入息水平的家庭迁出,让其腾出的单位,给有需要的家庭入住。
我们应该积极检讨富户政策,让贫者能有安身之所,而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士,也会尽快离开公共资助的保护网。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公屋旋转门」更有效地运作,从而善用公帑。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社会能在互相帮助和互相扶持的基础上,得以公平地持续发展下去。
(以上为房屋署署长梁展文7月12日在房屋委员会周年大会的致辞全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