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吸引了香港市民的关注,亦成为传媒的报道焦点,谈论这个未来的新地标。
其实,它已酝酿了8年。兴建世界级文娱艺术区一意念,来自香港旅游协会1996年向访港旅客进行的意见调查。
两年后,我们开始进行认真的构思,并展开广泛谘询。6年来,我们就此同立法会、文化界、专业界、及区议会等讨论了共数十次,我亦亲自参加了其中的一些会议。
早在2000年举行概念规划比赛之前,我们便向专业界、文化艺术界等谘询了意见。发展建议邀请书列出的核心艺术文化设施,也是参考了规划署及其他有关的顾问报告,又听取了各界人士的意见才定下来的。对建议书的评审准则,也是根据听取的意见制订。
香港的文化艺术在未来若要进一步发展,必须在财政来源和设施运用等课题上,有所突破。
我在以往的讨论中感到,大家都觉得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计划是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冲破现有的框架,为香港的文化艺术活动注入新的动力。这也正是我所期待的。
体现民间主导原则
今次发展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计划,是希望建设1个文化与建筑地标,促进私人企业与文化界的合作,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活动,体现文化委员会提倡「以人为本」,「建立伙伴关系」和「民间主导」的原则。
我们很早就知道,要建成1个能够吸引不同地方的文化界、演艺界、建筑界和游客目光的大型项目,单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单靠香港的力量也是不够的;必须向社会、向私人企业、向全世界延揽智慧、人才和资源。改变香港过去由政府包揽文化艺术设施建造和管理的模式。
我们首先做的,是向全世界征集设计概念,由国际专家组成的评选委员会从来自世界各地的参赛作品中选出冠军,这就是西九龙文娱艺术区以大型天篷为特征的设计基础。
接着,我们决定以新的模式,以民间主导来发展这个项目,让私人企业来承担。这不仅是要调动私人资金,而且是要调动本地和国际私人企业的先进专业技术和人才。
你可能已知道,已入围建议书的发展商,不但都找来了世界一流的建筑师合作,也和各地的文化机构合作,达到汇聚智慧、技术和资源的效果,正也是我们渴望见到的,也是建造世界级的新地标必不可少的。
商业元素持续发展
用这样的方式来发展,要引入一定的商业元素;因为只有这样,计划才能有生命和持续地发展。但这却招来了「计划变相成为地产项目」的批评。
只要客观的看一看,就知道这些批评是站不住脚的。第1,须知道发展商不但要建设规定的文娱设施,而且要负责经营30年。
第2,西九龙文娱艺术区内的地积比率已经有一个标准,发展商要偏离这标准,必须提出理据。政府可按机制,与建议者就地积比率及其它方面进行磋商。
第3,计划的发展草图还要刊宪,让广大市民表达意见,经城规会批准,最后得到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才能落实。这个过程保证了市民和城规会的监察,使计划不可能沦为地产项目。
对于西九龙文娱艺术区这个庞大而长远的投资项目,政府从一开始就十分审慎,除了广泛的谘询和保持高度透明外,还制定了严格的监察程序。
绝不容忍利益输送
廉政公署不但参与制订甄选工作的指引,还以观察员身份参与甄选和评审过程。在这情况下,要说政府或者我个人向发展商输送利益,根本不可能发生,也是绝不能容忍的。
这个计划在香港引起很大的反响,包括一些尖锐的批评。我认为,这是很正常的。外国同类型文化发展计划也有相同的经验。这样庞大而创新的计划,必然对既有观念和利益有所冲击。
我尊重其他人的看法,但我必须在各种意见和社会的短期、长期利益之间,作出衡量和取舍。
这个计划从一开始就是从公众的意见中孕育出来的。我们会继续重视公众的意见,决不会仓促行事。我们下月中开始会在尖沙咀科学馆展出各发展商的建议和模型。
最近有些社会人士觉得原定的6个星期展览期太短,也有人要求延长谘询期。我们已得到建议者的支持,在2月初将展览会移师香港大会堂举行,到3月底为止。整个谘询期超过3个月。
香港经济目前正处于大家期待了多年的复苏之中,这是落实这个计划的最好时机。我希望我们能把握时机,不要错失机会。
我每次看见西九龙文娱艺术区的地盘,都憧憬着市民和游客一起在那里享受世界最美妙的文化艺术,欣赏维港的慑人景色。
(以上为署理行政长官曾荫权11月20日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