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每天面对不少问题。如何处理,视乎我们如何理解问题的本质,和采取什么立场而定;而我们对问题的理解,往往受本身的识见、性格、经历和人生体会所影响。
自由、开放而多元化的社会,其特征是能够包容不同的意见,透过沟通缩减分歧,或从不同意见中取长补短。
即使不能达成共识,至少也可以消除误解,以君子之道寻找大多数人可以接受的方案。
聆听意见尊重结论
「求同存异」是重要的处事原则。「求同」代表踏实而积极的态度。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必须诚恳地聆听别人的意见,仔细思考不同的论据,藉�交流和讨论,找出彼此间的共通点。
如果只坚持自己的立场,对其他意见听而不闻,讨论便会变得毫无意义,也无法达到「求同」的目的。
「存异」反映个人风度,以及包容不同观点的广阔胸襟。尽管现实情况不可能让每个人的想法都得到实现,但我们仍需尽力保持足够的表达渠道和空间,让彼此在下结论前,能充分考虑不同的观点。
即使自己的意见最终不获接纳,也应尊重大家经过深思熟虑后得出的结论。
了解观点加以分析
近年在课程改革的推动下,课堂上的分组讨论活动大大增加。透过这类活动,希望同学尝试从不同角度分析和思考问题,除了掌握表达技巧,还培养广阔的胸襟和包容的态度,学习细心聆听和求同存异。
香港是个资讯科技发达、对外高度开放和拥有言论自由的社会。为了配合社会未来的发展和需要,政府在推出新政策前,总会征询市民的意见。
我鼓励各位青年朋友主动了解各方面不同的观点,加以分析和思考,然后向政府反映意见,积极发挥你们作为社会未来主人翁的角色。
(以上是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3月13日在教统局纲页发表的「与青年细味人生 --- 生活处世之方:求同与存异」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