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习惯不时探访学校,亲身感受学校的环境,体验学与教的苦乐,从而获得工作上的启发。
「局署合一」后,我接手处理建校政策。自此以后,每次探访学校,我都会小心留意学校的设施。
演变中的学校基础设施标准
政府在过去数十年来兴建的校舍不计其数,设计标准亦一直在不断演变。
教统局建校组办公室外陈设�几幅展览图,展现了香港学校在基础建设上的演变过程︰60年代的天台小学、70年代的「火柴盒」式设计、80年代制服式的24室校舍,以至最近期容许办学团体参与设计的「千禧校舍」。
新近落成的学校当然在设备上最为完备,除了标准课室外,还有很多其他学与教设施。不过,不少学校碍于建校时期社会资源及其他原因,有些现在看来相当基本的设施至今仍然欠奉,不免影响学与教的质素。
学校改善工程计划
面对学校设备不足的问题,政府早于1992年已接纳教育统筹委员会的建议,逐步推行学校改善工程计划。
十多年来,我们共为接近750所学校施行改善工程,其中第4期及最后一期者为数约占一半,我们会在可行的情况下,尽量提升这些学校的设备至「千禧校舍」设计的基础水平。
有些人可能以为学校改善工程计划是要增建课室,但事实上,我们从不增设没有必要的额外课室。
以计划最近两期工程为例,参与的140多所小学中,接近九成均不涉及增设额外课室,但絶大部分都为学校提供学生活动室、电脑辅助学习室、图书馆及辅助教学室等学与教设施,为学生提供更佳的学习环境。
学童人口下降下的挑战
近年来,香港适龄学童的人口一直下降。学生减少,我们可否停止改善学校的设施?
校舍设计标准的演进,使新旧校之间的设备出现明显差异。硬件设备的限制,窒碍了部分具办学经验的学校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停止为它们进行改善工程,不免影响它们的竞争力,对它们造成不公。更重要的,是旧校学生与新校学生同样有权享用基本的学与教设备。
一项学校改善工程必须经过为期数年的策划阶段才能正式施工。期间,政府只能根据当时的资料进行可行性研究、设计、招标等工作。故此,我们在施工前定必重新审视各项工程的具体情况,才实施扩建计划。
不过,鉴于策划需时,即使我们如何审慎,时间及环境的转变往往使我们必须就先前的预测不时作出调整。
当然,作为公职人员,我们有责任确保政府资源用得其所。不过,单纯地用个别学校小一班数来决定是否进行改善工程,则略嫌粗疏。我们必须以整个地区的情况作通盘考虑。
即使日后有学校因种种因素而停办,经改善的校舍亦可以再作分配予其他基础设施条件未如理想的学校,亦可供其他需重建、重置的学校短期使用。
弹丸之地如香港,我们必须有适量的空置校舍以供灵活调动的空间,否则损失的将会是有此需要的学校和学生。
改善设施有利学生学习
过去两年,我们已基于学校经已停办、即将停办或课室空置率高等原因,停止为80多所小学施行改善工程,并缩减其他为数更多的工程的规模。
学校改善工程计划的推行已尽量兼顾慎用公共资源的原则。日后,我们仍会继续按实际情况,在有需要时作出适当的调整。
探访学校不时会让我勾起求学时期学校环境欠佳的回忆。学校改善工程计划确为不少旧校提供更佳的教学设施。
我期望学校可以好好善用这些新增资源,更期望下一次探访学校时,可以再看到学生们利用这些设施愉快学习的情况。
(以上为教育统筹局副秘书长谢凌洁贞,9月5日在教统局网页专栏「局中人语」中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