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香港政府新闻网
*
网页指南主页
*
* 天气
*
* 交通情况
*
* 类别:
*
**
财经
*
*
**
教育与就业
*
*
**
社区与健康
*
*
**
环境
*
*
**
治安
*
*
**
基建与物流
*
*
**
行政与公民事务
*
*
*  政府评论
*
* 新闻焦点
*
* 都会生活
*
* 儿童天地
*
* 摄影廊
*
* 短片集
*
* 大众心声
*
* 施政报告
*
* 财政预算案
*
* 关于我们
*
*
*
*司法机构
*
*立法会
*
*区议会
*
*宣传短片
*
*香港政府一站通


  English繁体简体纯文字PDARSS
*
*
 2007年6月27日
基建
*

深西开通  中港迈向新纪元

*
深圳湾公路大桥

新地标:以斜拉桥及高架引道组成的深圳湾公路大桥,将成为后海湾的主要地标。

*

     环境运输及工务局局长廖秀冬指出,深圳湾公路大桥7月1日开通,标志�香港与内地在经济及社会迈进更紧密联系的新纪元,也可以适时纾缓日益频繁的过境交通。

 

     她预计,新跨界通道在2000 - 20年的廿年规划期内,可带来1,750亿元净收益。

 

     深圳湾公路大桥始于蛇口东角头新填海区,横跨后海湾而落点于新界西北的鳌磡石,然后连接到元朗公路,口岸的通关设施亦置于蛇口东角头新填海区。

 

纾缓现有跨界通道

 

     深圳湾口岸将实施「一地两检」通关安排,这是首次在口岸区实施的崭新安排,为旅客和车辆在更佳的环境下,提供方便快捷和有效率的服务。

 

     在通道开通初期,每天双向行车量和旅客流量,分别约29,800架次和30,800人次,到2016年可望分别增至每天约60,300架次和61,300人次。

 

     廖秀冬说:「深圳湾公路大桥可以纾缓现时落马洲、文锦渡和沙头角3条容车量已接近饱和的跨界通道,有助推动经济发展,特别是在金融、物流和旅游业。」

 

     全长5.5公里的深圳湾公路大桥以高架引桥及斜拉桥组成。香港段长3.5公里,由香港建造,涉资32亿元。深圳湾公路大桥余下的两公里,则由深圳市人民政府建造。

 

象征两地紧密团结

 

     她指出,在深圳湾公路大桥的设计中可体现两地紧密合作的关系。

 

     廖秀冬说:「口岸的设计意念由香港特区及深圳当局共同构思。两座斜拉桥的桥塔互仰向对方,其形态俨如两座桥塔互相牵引各自的高架引道至中间的深港分界线。

 

    「它象征两地人民热切渴望更紧密地团结起来,迈向繁荣。以斜拉桥及高架引道组成的深圳湾公路大桥将成为后海湾的主要地标。」

 

     香港在2003年8月开展深圳湾公路大桥的建造工程,深港两段大桥的桥面去年1月合拢。

 

落实一地两检意念

 

     深圳湾公路大桥和深圳湾口岸的顺利完成,显示了相关政策局及部门同事的高度专业水平和合作无间。

 

     廖秀冬说:「每位参与的同事都为工程竭尽所能,协力建成这条壮观的大桥,并在短时间内把『一地两检』这个创新意念,从图则展板推展落实,并取得成果。

 

    「尽管建造工程以全速进行,但我们尽力保护环境,特别是富有高生态价值的后海湾。早在规划阶段,我们已向环保团体进行广泛谘询,并考虑了他们的意见。」

 

     工程的主要承建商实施了环境许可证内所有的环境缓解措施,以保护后海湾的水质及环境。

 

临时铁桥全港最大

 

     为了避免在运送建材经过泥滩的过程中污染该地区,承建商建造了1.8公里长、9米阔的临时铁桥,可说是香港历来同类型的铁桥中最大的1座。

 

     为了保护水质,施工期间也实施了环保的措施,包括在围障内建造桥墩、使用密孔式的抓挖夹,并以淤泥屏障防止淤泥在挖掘期间外溢。

 

     深圳湾公路大桥工程也为后海湾的生态带来长远裨益。在工程期间,承建商在米埔湿地为基围引向后海湾的引水槽清除淤泥,以改善基围的水流交替,补养雀鸟的觅食地。

 

     廖秀冬说:「深圳湾公路大桥的建造,证明只要工程施工时实施全面的缓解措施,并配合良好的设计及地盘施工程序,自然环境可获妥善保育。」

 

     大桥开通后,香港海关、路政署、入境事务处、香港警务处及运输署继续合作,确保大桥和口岸车流及人流畅顺。


返回页顶
* 《「十一五」与香港发展》行动纲领 *
*
*
* 列印
* 电邮本页
*
*
*
相关连结
*
*
*
其他新闻:
更多..
*
*
  香港品牌
*
*
*
主页 | 财经 | 教育与就业 | 社区与健康 | 环境 | 治安
基建与物流 | 行政与公民事务
政府评论 | 新闻焦点 | 都会生活 | 儿童天地 | 摄影廊 | 短片集
大众心声 | 施政报告 | 财政预算案 | 关于我们 | 联络我们 | 重要声明
Internet Explorer 5.0/ Netscape 6.0 或以上版本浏览可得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