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回归的12年历史�面,过去1年是不平凡的1年。
我们经历了一场自从上世纪30年代以来,最严重的经济危机。本港经济在今年首季显著倒退7.8%、股市大幅波动、投资气氛逆转、出口萎缩、失业率攀升。处身在这场世纪金融风暴之中,市民出现焦虑的情绪,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整体经济见曙光
为了应对这场金融风暴,我们采取了「稳金融、撑企业、保就业」的策略。这些措施已经取得一定成效。我们的金融体系运作稳健,银行并无需政府注资或拯救;我们推出的信贷保证计划,已经有约9,600间公司及超过17万名员工受惠;随�大型基建和小型工程陆续落实,支持企业来保就业的措施已经发挥功效,失业压力得到纾缓。
自从去年起,我们因时制宜,推出合共达876亿元的各项纾困措施,相等于本地生产总值的5.2%,不同阶层的市民都受惠于这些措施,而这些措施更加发挥了稳定香港内部经济的积极作用,估计可为今年本地生产总值有约2%的提振作用。近期的经济数据显示,整体经济已经出现相对改善的好苗头。
我并不是要自吹自擂,夸耀我们对抗金融风暴的成绩。相反,在过去1年,我们几乎每天都在反省。我们的政策应该做到以民为本,我们的纾困措施需要适应时势,也须要照顾不同的阶层。正因为我知道这场危机严峻,市民忧心忡忡,所以我一直以来的心情都是如履薄冰。但是我有信心我们可以走出这场危机,因为我相信香港人,大家曾经克服过无数困难,就好似今次一样,最终都会走出金融风暴的阴影。
公共理财三原则
要走出这场风暴,我们不但需要信念,我们也需要一个方向和提供合适的政策环境。运用公共理财应对金融危机时,我一直坚守3项原则:
第一是务实。在推出各项措施时,我一直确保措施是实际可行,运用公帑时能够切实对市民有益,能够针对市民最逼切的问题,例如以「保就业」措施为优先考虑。利用中小企贷款协助就业,亦是在协助中小企之余,帮助市民保障就业,以实际的方法,跨越阶层的利益。
第二是可持续性。面对这场百年一遇的金融风暴,我采取了反经济周期的财政策略,利用公共开支来刺激经济。今年的财政赤字高达399亿元。在实施反周期财政策略时,我审慎考虑涉及经常性开支的可持续性,以达致善用公帑,以免为社会带来长远的负担。在未来几年,维持长远财政稳健,坚守财政纪律,将是我工作的重点之一。
第三是社会承担。今次金融风暴冲击社会各个阶层,我明白市民受到的压力,特别是低收入人士在经济逆转时的冲击。建立仁爱社会是香港社会的共识,故此我在处理金融风暴时,亦利用各项财政政策的措施,协助他们改善生活。
我提出这几项原则,是按照香港人一贯重视务实,要求实效的精神而定。我了解在经济下滑时,社会容易出现矛盾。
前景不能掉轻心
我们现在正在面对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市民不再希望见到无休止的争�,最后一事无成,市民亦不希望看到我们在争夺社会资源的零和游戏中打转,虚耗光阴。
我相信市民希望听见我们提出如何克服挑战,见到我们就具体的经济发展策略进行讨论,为不同阶层的市民走出困境提供方法。
受到金融风暴的打击,不少亚洲先进经济体系都陷入严重的衰退。正如我在星期一向财经事务委员会汇报时指出,相比其他类似的经济体系,香港的表现已经是较好。不过,我们绝对不可以掉以轻心,环球经济仍然存在不少不稳定的因素,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相互之间的负面因素仍然存在,加上全球爆发人类猪型流感的风险等,我们仍然要提高警觉。而且,失业率是滞后指标,经济一日未完全恢复,失业率仍会有上升压力。
我们现在面对的经济情况是最困难的时期,但复苏的曙光已经在前面,尤其是明年大型基建工程逐渐进入施工阶段,纵使届时外部需求仍然可能呆滞,这些基建工程将会为本港经济提供新动力。
中长期经济筹划
我们现在的眼光,必须要为香港的中长期经济进行筹划,利用我们的优势,进一步推进香港经济升级转型,以及发掘既有优势又有前景的行业。
最近,行政长官宣布6项产业发展,我们将会全力配合。我们将会以具体的政策,与市民一起探讨这6项产业发展的前景,我们将提供政策和资源,务求让产业得以发展,成为新的经济火车头。
我们一方面要加�与内地的经贸合作,特别是在大珠三角区域整合上加�合作,另一方面亦要开拓新兴市场,为香港企业营造更广阔的空间。
此外,我们必须强化人力资源,巩固制度优势,加快进行基建工程;特别是跨境交通运输设施,从而持续提升香港的高度竞争力。
我希望今次的金融危机会令我们更加团结,为大家行动起来,本�以民为本、改善经济的想法,为市民办实事,提供一个新的起点。
(以上是7月9日财政司司长曾俊华在立法会回应「正视七一游行市民的诉求」议案辩论时的致辞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