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致力保护文物,活化善用旧建筑,也令香港更受人喜爱。过去两年发表的《施政报告》,强调采用「进步发展观」,包括以活化历史建筑来带动社区发展。
今天,相信市民都不会质疑是否有需要在中环海港发展世界级的综合海滨区,尽量善用西九龙文化区,在启德辟建新型绿化社区,或者活化观塘区等。
然而,当香港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时,市民定会停下来问:「我们的发展是否过了头?」、「为兴建另一幢高楼大厦而犠牲这么多,是否值得?」,或者「我们应否多做一些保护历史建筑的工作?」。
我们采用全面整合的新方法,包含了政策制订、伙伴合作、务实态度和工作热诚。还有政府的稳固财务承担,确保具备所需资源付诸实行,取得实质成果。
自2008年1月以来,我们规定所有工程项目必须强制进行文物影响评估。文物保育专员办事处在2008年4月成立,我们更首次订出清�明确的文物保护政策。
次批五建筑快推出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更主动寻找崭新方法,善用空置文物。这计划可让非牟利机构申请活化再利用政府历史建筑,开办社会企业。这项计划得到政府的强大财力支持,已初步拨款15亿元。
首批纳入计划的建筑申请反应热烈,7幢建筑物共收到114宗申请。这些建筑物将会活化再利用,成为精品酒店、中国当代艺术学院、国际青年旅舍、传统中医药保健中心、旅游及中国文化中心暨博物馆,以及艺术设计学院。
这些项目会为建筑物和邻近社区注入新生命和活力,同时丰富我们的文化和旅游资产。
次批共5幢历史建筑很快推出。这批建筑分别是旧大埔警署、前粉岭裁判法院、湾仔蓝屋建筑群、沙田王屋村古屋和九龙城石屋。
我们的新文物保育政策,力求在保护歷史建筑与尊重私有产权之间,取得平衡。政府认同有需要提供适当经济诱因,以鼓勵私人业主保存所拥有的歷史建筑。
历史建筑数量增加
今年2月,专家小组联同古迹办完成全港1,444幢1950年前落成建筑物的文物价值评估,以认定具文物价值的建筑。这是历来最全面、最专业的历史建筑评估工作。
古迹办已把评估结果和建议评级呈交古物谘询委员会考虑。建议评为1级至3级的历史建筑倍增,而每个级别的历史建筑数量也见增加。
古谘会即将完成为期4个月的公众谘询,并尽可能在年底前确定所有评级。外国记者会会址也获建议提升至1级历史建筑,只是一步之遥,这幢大楼便会成为法定古迹。
政府或有需要向历史建筑的业主提供资助。因此,我们推出计划,为业主提供特别资助金进行维修工程。每宗申请的资助金额最近提升至100万元。
鼓励公众参与对保育和再利用文物工作非常重要。我们致力举办教育活动,加强市民的保育意识。
助青少年认识历史
今年,我们特别以青少年和学生为对象,帮助他们多认识香港历史,多欣赏本地文物古迹。
数年后,约18亿元的旧中区警署建筑群活化计划可望完成。相信香港赛马会定必不负众望,以一贯的优异水平,把这建筑�活化为耀目的新地标,为本区增添活力和商机。
我们也决定保护前中央书院遗址。那�适合改作教育、创意工业、文化和旅游设施等多种用途,也甚有潜力与中、上环其他地点组成另一历史文物群。
我们会与市区重建局紧密合作,优化士丹顿街╱永利街项目的设计,凸显那一带的街道特色和历史意义。
香港的文物保护工作已有全新的开始,新的文物政策、新的制度框架,让社会大众更清楚知道我们怎样保护和活化历史建筑;我们以热诚而讲求实际的态度推动文物保育工作,因为这是市民的期望。
(以上是行政长官曾荫权6月15日在香港外国记者会午餐会的致辞译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