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教育统筹局一直致力从「认知」、「情感」及「实践」3个层面,积极推动国民教育。
在认知层面,我们要让同学认识国家的历史和现况,了解国家面对的机遇和挑战,鼓励同学思考和分析国家的未来发展;并激励他们立志将来为国家作出贡献。
在情感层面,我们要引导同学学习欣赏中华民族和文化,培养他们对家国的情怀;再辅以身体力行的实践经历,让同学体会、反思和内化知识及培养情感。
认真思考香港定位
在推行国民教育时,我们坚持3项原则:
•不能「只谈两制,不谈一国」,要让同学正确理解「一国两制」的起源和意义,思考香港的定位;
•不能「只谈权利,不谈义务」,要让同学懂得思考如何为社会和国家的未来发展作出承担;
•不能「只谈成就,不谈缺失」,要中肯持平,实事求是,让同学全面掌握事实,既有广角的视野,也要具备历史观。
在认知层面上,教统局采用「多重进路」的方式推行国民教育,包括在中小学相关学科,如小学常识科、初中的历史和地理科、高中的中国文化科和通识教育科等,指定部分内容必须讲授国民教育。
同时要求初中学生必须在个人、社会及人文教育学习领域修习中国历史。学校也可借助其他科目,例如音乐、美术、体育、经济科等,推动国民教育。
这种渗透式的课程安排,既让学生从各科目的学习中,多方面地认识国家的现况和中国的传统文化,也让学校更有弹性地推行国民教育,帮助学生从多角度认识国家民族。
认知情感同步发展
2009年推行的新高中课程,也会加强学生认识国家及认同国民身份的学习元素。举例来说,通识教育科的必修部分设有「现代中国」的学习单元,涵盖「中国的改革开放」及「中华文化与现代生活」两个课题;地理科、历史科及中国历史科等选修科目,也从不同角度扩阔学生对国家的认识。
心理学家皮亚杰(Piaget)认为,认知的发展和情感的发展同步而行,没有感知就没有情感的体验。
在情感层面上,教统局在各学习领域的选材方面,让学生认识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辉煌文化、祖国大地的壮丽河山、伟大的发明和建设,以及历代中华儿女奋发图强、保家�国的英勇事�,以激发同学的民族自尊和自豪感及对国民身份的认同。
文艺交流潜移默化
教统局也举办多元化的文化和艺术交流活动,通过潜移默化,提升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兴趣,培养他们对国家文化的认同。
我们配合时事,举办介绍国家成就的活动,让学生了解国家的发展,为祖国昌盛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例如举办「神舟六号」座谈会及「历届奥运金牌选手访港团与学生真情对话」等,让学生接触这些对国家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从他们的谈话中有所得�。
在实践层面,除了直接举办活动鼓励师生到内地体验当地生活外,也透过资助形式鼓励学校多到内地参观交流,例如「赤子情、中国心」资助计划,让学生亲身接触祖国、认识国情。
我们并与其他机构合办国民教育活动。以「香港领袖生奖励计划:国情教育课程」研习班为例,这项计划除了让参与的学生亲身到内地认识祖国和体验国情,培养他们对国家的自豪和归属感外,更重要的目标是为香港培育一批「种子」国情教育大使,鼓励他们积极推动国民教育。
民间机构积极合作
由于教统局的资源和力量始终有限,因此我们积极与各部门和民间机构合作,推动国民教育。
前年,我们与香港教育工作者联会协作,成立国民教育中心,为学校安排日营活动、京港澳学生交流、北京研习体验活动等。我们又与中国人民解放军驻香港部队联合主办「香港青少年军事夏令营」。我们希望汇聚各方力量,将推动国民教育的任务,转化为全民参与的工作。
经过不断努力,加上教育界同工的支持,推动国民教育的工作已渐见成效。近年进行的有关调查,均显示大部分受访年轻人都认同自己的国民身份,以身为中国人感到自豪,他们更关心国家事务,重视国家利益,并对中国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以上是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7月17日出席由香港发展论坛主持的「我是谁?香港人国民身份认同」系列活动计划之一国两制下青年人的新定位公开论坛的发言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