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工作坊的目的,是令香港新闻界的朋友可以更深入了解谈判的内容,更准确报道这些课题的进展,让香港的市民可以更了解我们的工作,更进一步明白贸易自由化的好处。
7月中在大连举行的非正式部长会议,由商务部长薄熙来和我共同主持,共有30多个国家的部长出席。
大连会议虽然没有像巴黎的会议般取得明显的突破,但这次会议的成果是不可忽视的。与会的部长都展示出莫大的诚意和决心,要求有关的同事,在农产品关税减让公式和工业制品关税减让公式的各个极端建议之间取得平衡,亦即是所谓「中间落墨」,寻找共识方案。
这个过程并不容易,而且必须依靠如美国及欧盟等主要已发展的成员,和一些近年冒起的发展中成员带头展示弹性,才可推动其他成员一起作出让步。可喜的现象是,提议中间建议方案的成员,都是可以左右整个谈判的主要发展中成员。这个现象确是令人鼓舞的。
虽然在部分议题上,成员的分歧已开始收窄,但大家都知道世贸成员最终是未能够在7月底在日内瓦召开的全体理事会为12月香港会议的宣言定出约稿。我对这个发展当然感到有点失望,但是我并不气馁,因为成员都承诺在放完暑假之后的未来数月加紧工作。
而即将在9月上任的世贸新任总干事拉米,也将以其马拉松健将的坚毅不屈精神,大力推动。我跟他日前在日内瓦见面时,他更承诺将全力鞭策谈判者尽量求同存异,务求在11月中之前,提交尽量少方括号的香港会议宣言草稿。
这些在日内瓦所谓方括号的物体,就是些还未达到共识的内容。
走访多国 了解关注
我下个海外工作是在9月初到巴基斯坦参与由印度、巴西和中国带头的20个主要发展中国家,即G20的非正式部长会议;并在10月访问多个国家,包括欧洲、亚洲、非洲和中南美洲的国家,主要目的是和该些国家的部长面对面详谈,了解他们的具体关注和个别问题,促使大家找出可行的解决办法。
我希望这个「敲门行动」,有助我在12月作为香港会议主席的工作。
我们在未来数月将加强与本地和外地传媒,以及非政府组织之间的对话和联络,希望各界对香港的立场和自由贸易的好处,有更深入的了解。
我们现正筹划在秋季举行1次大规模非政府组织的「圆桌会议」。如果时间安排配合得来的话,我希望可以邀请拉米总干事来到香港与我一起出席这个会议,与本地和从海外来港的非政府组织代表面对面直接对话。
我们尽量为非政府组织他们和平表达的意见提供便利,而且我相信,部分非政府组织对世贸谈判和自由贸易很多的不满都是源于了解偏面,而并非由于他们从基本原则否定自由贸易这个概念。
举个例子,近日有论者说南韩农民表现激烈,是由于担心世贸谈判将会引致更多的农产品进口到韩国,从而使南韩的农产品产量和农民的收入下降。因此,南韩农民要求把渔业和农业剔除在世贸谈判之外。
其实,只要大家仔细想想,便会理解,这样的评论绝对不合理。
谈判要旨 消除不公
我们固然是要尽量保障世界各地贫穷人口,包括一些农民的生活,但世贸农业谈判的要旨,正正是要消除发达国家的出口补贴和其他构成不公平贸易的国内补贴。
单是欧盟,其对农业的补贴在2002年便达到420亿欧罗,亦即是超过4,000亿港元。这个庞大的数目相等于整个香港特区政府两年的经常性开支。假如我们将农业贸易剔除出世贸范围以外,就没有其他类似的组织或渠道,可以有能力要求发达国家一致同意取消补贴;后果就是不公平贸易只会加剧,而不会得到改善。
我们不要忘记,现在有很多细小的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那些所谓最不发展国家,是依赖出口1、两只农产品养活整个国家的。
我们不应该让有些成员因为害怕面对外国农产品的竞争而拒绝开放本土市场,误以为保护主义可以保障农民的生计,但是长远来说,只有减少不公平贸易才能令各方面,包括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不发展国家的贫穷农民,以及广大消费者得益。
另一个说法,是世贸服务业谈判促成各国政府外判公营服务,或把公营服务私营化,令社会福利人员,清洁人员,或邮务人员等等都失业。
我想很清楚地指出,世贸条款中绝对没有一条是要求政府外判公营服务。世贸谈判的目标,是缔造更多商机,促进和便利投资,让专业人士和技术人员可以更容易到世界各地发展,提供服务。这些措施都是有助制造职位,和可以为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开拓市场 创造商机
其实,香港有不少专业人士和中小企业都向我们反映,希望政府为他们积极开拓更多新的市场,造就更多新的商机,而我们积极参与世贸谈判也是对这些要求作出务实的回应。
也有些言论指世贸《政府采购协定》规定政府的大型投标项目须要作全球公开招标,是影响本地工人的就业。
我们是十分关心香港工人就业的问题,但是其实,《政府采购协定》是能够保障香港的产品和服务供应商,在其他缔约成员,包括香港厂家和服务供应商的主要市场例如美国、欧盟和日本的政府采购市场,得到公平待遇,确保香港供应商可以与其他供应商公平竞争。
正如我刚才所说,拓展海外市场可以为本地企业造就更多商机,有助于促进投资,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为香港整体经济带来裨益。
若果我们规定政府的投标项目必须由本地企业投得,基于成本的考虑,这些企业仍很可能采用内地或其他低成本地区的货源,因而对本地就业未必有明显的帮助。
保护主义 影响负面
如果我们规定竞投政府合约的供应商必须采用「香港制造」的货物或物料,则由于香港在生产政府所需的物品上,未必有比较优势,故成本可能较为高昂。因此,这样的规定便可能令政府的采购成本上升,加重纳税人的负担。
事实上,绝大部分香港人用的产品都不是在本地制造,而是源于香港以外的地方。所以,这样的规定对本地就业是没有明显帮助的。
至于服务行业,无论是本地或者是外地的供应商,一般来说,都是会采用本地的工人来提供本地的服务。况且,在政策的层面,这些含有莫大保护主意的规定是偏离香港一直奉行的自由贸易及鼓励竞争的政策,令投资者却步,反而会为本地就业市场带来不良的影响。
(以上为工商及科技局局长曾俊华8月13日出席第2次「世贸香港部长级会议传媒工作坊」致辞全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