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今天(9月18日)宣布,6个战前水塘内的41项水务设施列为法定古迹,表扬这些公务工程设施的历史意义。
这批设施中,最古老的是1863年建成的薄扶林水塘的前看守员房舍和量水站,而最「年轻」的是建于1937年的城门水塘纪念碑。
该批水务古迹,分布于薄扶林、黄泥涌、九龙、香港仔、城门及大潭水塘。黄泥涌水塘自1986年起改建为划艇公园,其他5个水塘仍继续运作。
|
源远流长:建于1907年的大潭笃水塘石桥(左图)及1899年的黄泥涌水塘水掣房(中图);发展局局长林郑月娥(右图中)在大潭笃原水抽水站主持仪式,以志41项水务设施列为法定古迹。 | |
林郑月娥说,这41项历史悠久的水务设施列为法定古迹,不但彰显了政府对保育文物的承诺,而且表明了政府为香港市民提供可靠和优质食水的决心。
这些水务古迹中,最「年轻」的是建于1937年的城门水塘纪念碑;而最「老」的是薄扶林水塘的前看守员房舍和量水站,两者均于1863年建成,前者现在是渔农自然护理署的薄扶林郊野公园管理站。
林郑月娥今天同时为大潭水务文物径主持牌匾揭幕仪式,让市民欣赏这些优美的水务设施,并增进对香港供水历史的认识。
文物径座落大潭水塘,全长约5公里,沿途可观赏21项水务建筑古迹,包括水掣房、桥和员工宿舍;并设有10个资讯站,介绍这些古迹的功能和历史意义。
这条水务古迹文物径老少咸宜,走毕全程约需两小时。市民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前往黄泥涌峡近阳明山庄,或大潭道和大潭水塘道交界便可到达文物径。
返回页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