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
前言
上周五,特区政府发布了「2016年香港贫穷情况报告」,对香港贫穷状况和扶贫措施的成效,作出全面剖析。在发布会上,政务司司长和我亦为大家详细分析及解读。其后,司长在其网志,我在不同的电子传媒中都试图讲清讲楚。不过,在过往一星期,还有不少评论的朋友都没有细读报告,我不能不作几个主要的问与答。
问:政府真的是越扶越贫?
答:若是,那么政府应停止扶贫吗?说这些话的,是志在揶揄政府,还真的是想叫停扶贫工作呢?后者,在2007年或许是成功了,当年的扶贫委员会可能就是要避免这种政治语言,而寿终正寝了1 。
大家可以看一看载于报告的图2.11。在2016年,政府恒常现金福利介入前,在贫穷线下的住户收入,与贫穷线的总差距为385亿元。在政府恒常现金福利介入后,除了有17万住户脱离贫穷线外2 ,还在贫穷线下的住户收入与贫穷线的总差距收窄至199亿元。当然,政府没有越扶越贫,有关说法只是言者以揶揄政府为快而已。
问:那么为何近年的贫穷人口不断上升呢?
答:这就是我于11月12日网志中解释相对贫穷理念,与香港收入不均,人口高龄化及住户人数下降等等的关系。在这里不再重覆了。我亦在近日的传媒访问中表示,我估计已过去的11个月多之2017年的贫穷人口,不论是政策介入前或介入后都会增加,而后者更会突破百万大关。
问:为什么政府不采用绝对贫穷的理念,而采用相对贫穷的理念呢?
答:在我于11月12日的网志,谈到如其他已发展地区(如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会员国)都采用相对贫穷的理念,有评论员便找来了一个例外:美国。理念上,量度贫穷的方法有很多,美国政府采用的方法之一便是用一揽子货品的方法,这与香港的综合社会保障援助多年前成立时有些接近。在2013年前,当香港特区政府没有官方贫穷线之前,综援的住户平均金额成为一个de facto (技术上)的贫穷线,2005-07年的扶贫委员会,更用它作为分析工具,只差是没有称之为贫穷线。
那么我们为何不采用综援的住户平均金额为贫穷线呢?若以综援作为贫穷线,由于过往十多年领取综援人数不断下降,政府的扶贫形象不是更好吗?我相信为官者,这个选择有一定的吸引力。只要我们不就综援作出实质的增加,只以通胀调整,当工资增加较通胀为快(过往平均是如此 ),领取综援的人数便会减少。同样道理,以综援的平均金额作为贫穷线,在政策上便会出现减综援金额可以减少贫穷人口,增加综援金额却会增加贫穷人口的吊诡情况3 。
问:为什么中国可以定立2020年全面灭贫目标,香港连灭贫目标都没有呢?
答:答案已载于11月12日的网志之中。
问:为什么贫穷线不包括资产,做成所谓贫穷人口中不少是高资产低收入呢?
答:这个是过往四年,每年的必答题。在住户统计调查中,收集资产资料十分困难。统计处过往曾进行两次长者资产调查,不但是拒绝提供资料的住户多4 ,得到资料的可靠性亦不高,大家试问问配偶有多少资产,便知道调查有多困难了。而且资产价值较收入的稳定性为低,大家只要看看历年的楼巿和股票巿场便会明白的了。
问:为什么近几年工资相对通胀有所增加,贫穷人口反而增加呢?
答:这又是相对贫穷的问题。由于工资增加,贫穷线便会上升(收入中位数的一半上升 ),而没有工作收入的长者便有更多人数跌落贫穷线。亦由于贫穷线主要受工资增加而影响,而社会福利则以通胀调整,政府现金福利介入后的「效果」便会在统计上退色。
后语
有朋友批评,政府官员以相对贫穷为由,解脱不能灭贫5 是不负责任。更有朋友说,我们都不能完全灭蚊,但仍会采取灭蚊行动。说得真好,不过我明知不能灭贫,而不能将灭贫挂在口边。这或许是坦白之罪。不过,虽不能灭贫,还需努力扶贫和防贫。
完
1 2005年初,前行政长官董建华成立了扶贫委员会,到2007年6月底,「自动」结束了。
2 在政府恒常现金福利介入前有58.2万户收入在贫穷线之下,之后减至41.2万户(参阅报告的图2.9)。
3 由于领取综援的家庭,会因家庭组成及需要有别,而领取不同金额,而大体上有一半综援家庭领取的金额高于综援平均水平,另一半则低于平均水平。若我们以综援平均水平作为贫穷线便永远都有半数综援人士,在领取综援后仍处于贫穷线之下。假设我们以增加综援作为改善扶贫的手法,综援平均数便会上升,领取人数上升,在统计上,亦即领取综援而低于平均数的半数人口,便会增加,与之同时亦由于贫穷线提高了,便会有更多没有领取综援的任户「跌」落这条线之下,而令整体贫穷人数,在统计上增加了。这不就是愈扶愈贫吗?反之,削减综援便会令贫穷线下调,因此贫穷线以下的人数便在统计上减少了,这岂非是越减福利便越少人穷吗?
4 甚至有不少的访问员受到长者的责骂。
5 11月12日的网志亦有详尽分析。
(以上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11月26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