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Facebook Twitter Sina Google Plus

黄锦星:废物处理刻不容缓

2014年02月01日

none

环境局局长黄锦星

淑云:

 

今日是大年初二,首先祝你和家人龙马精神,万事胜意!

 

还记得你和家人去年暑假在香港,我们刚推出「惜食香港」运动,承宇很喜欢「大嘥鬼」的宣传片,还把宣传歌rap得琅琅上口,我们一起外出用膳时,他又叫大家不要「眼阔肚窄」,看来他一定十分爱惜食物。

 

「惜食香港」运动自去年推出以来,大大提高了市民和工商业界对厨余的重视。但毕竟香港每日约有9,000公吨都市固体废物,当中厨余占了约四成。为了应对废物管理的挑战,我们去年五月发表了《香港资源循环蓝图》,阐述本港未来十年在废物管理方面的整全策略、政策措施和行动时间表。

 

我上任一年半以来,经常有不同人士,包括议员、业界、朋友以至市民都向我表示,本港社区已不时举办减废宣传活动,「惜食香港」运动又鼓励大家减少厨余,不少民意调查也指出主流民意是支持未来实施废物按量征费,但他们有时会问为何本港仍需要扩建三个堆填区,以至兴建焚化炉?源头减废固然是我们蓝图的重点,我自己也身体力行,但面对要700多万人的移风易俗,需要时间才见成效。实事求是,所谓「远水不能救近火」,我们需要有适当的末端处理设施,包括堆填区和焚化炉,才足以应对本港每日产生的废物。另外,目前建筑废料回收率虽然已达九成半,但仍然有5%需要运往堆填区弃置,因此堆填区是有多种功能,有实际存在需要。

 

上次我也跟你提及,香港的三个堆填区,都会在未来两至六年内逐一爆满。你当时问我,扩建堆填区是必要吗?堆填区实在是香港废物基建不可或缺的一环,支持当前整个市政卫生系统。在过去多月来,我和同事都跟相关地区人士保持密切沟通,政府亦尽了很大努力以回应社会诉求,包括「两加两减」的四方面,即是(一)加强与地区沟通和共同监察,包括成立地区联络小组;(二)加强社区发展的关顾,如今年《施政报告》中提出了活化已复修堆填区计划,加快及更富创意地善用相关土地,回馈社会;(三)减少陆上运输废物的影响,如善用水路、善用废物转运站及改装私人垃圾车的密封性等;(四)长远而言,减少堆填区的压力,包括推广惜物、惜食、减废回收,并于今年开始就末端废物处理设施作全港性长远规划,包括选址、技术等等,都会全面均衡考虑。

 

有朋友问,香港可否加快加大兴建现代焚化炉,那就可以减少或避免扩建堆填区了?事实上,世界上所有先进大城市都有转废为能的现代焚化设施,包括邻近的澳门,不过这些建设需要长时间规划和部署,香港的首座焚化炉已规划十多年以上,若今年落实拨款及兴建也需要八年时间后才完工投产,它的处理量每日约3,000公吨,即相等于三成的生活垃圾,可见堆填区仍是未来数年香港固体废物的唯一出路。

 

然而,我们很理解焚化炉对健康等各方面影响的关注,所以我们去年安排与离岛居民一起前往参观澳门的焚化炉,他们除亲身体会到这些科技是相当先进、成熟,能妥善处理废物外,还了解到焚化炉附近数百米内的居民也接受到这项设施。我在今年三月初也会与立法会议员到欧洲考察当地转废为能设施,当地政府使用这类设施已有几十年历史,此行希望加深大家对这类设施的认知。

 

你或许又会问,为何以石鼓洲作为焚化炉的选址?我们需要明白,这个项目已有十多年的规划和环评等的背景。另外,我们需要考虑如何平衡全港的分布和兼顾各类末端废物处置设施的安排。这些设计在香港东、北、西,和南面石鼓洲,形成较平均布局。长远来说,我们会考虑更多不同的选址和科技。当然,政府的政策基线是确保公众健康,所以在设计标准、选址和距离上也有一定保证,并会有相当高的运作监测安排,包括空气监测站,以及与当区人士及专家共同监测,令资讯具高透明度,释除居民不必要的疑虑。为逐步减少对堆填区的依赖,以高规格的科技兴建焚化炉有实际需要。另外一提,石鼓洲与邻近长洲有数公里的一海之隔,相比澳门当地的焚化炉与民居几百米的距离,我们有更好的优势。

 

香港的废物处理情况相当严峻,主要原因是人均废物生产量远较亚洲其他先进城市高。虽然我们正增加对回收的支持,但始终都会剩余有几成垃圾,末端处理不外乎焚化或堆填。作为负责任政府,我们必须向社会清楚说明这危机,同时抓紧时间让社会讨论。政府将于本月下旬向立法会提交扩建三个堆填区以及兴建首座焚化炉的建议,即「三堆一炉」的建议。废物处理基建的议题,由上一、两届政府至现在,已经讨论了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议而不决,而现行基建的容量正快将饱和,这些末端废物处置设施上马,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希望全港市民理解及支持。

 

你下次回港时,我们要再聚一聚,交流你当地在环保方面的进展,并尝尝我的「惜食」菜谱。

 

祝生活愉快,别做「大嘥鬼」!

 

(以上为环境局局长黄锦星2月1日在香港电台发表《香港家书》的全文,标题为本网站所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