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图片

琅琅上口: 小朋友不单把「大嘥鬼」饶舌歌唱得琅琅上口,也明白当中信息,不会做大嘥鬼。

图片

互动交流: 「大嘥鬼」午饭时间到访学校,小朋友热情招待。

图片

印象鲜明: 「大嘥鬼」宣传片导演王嘉明指创作团队不想将「大嘥鬼」变成坏人,而只是个有坏习惯的朋友。

图片

设计草图: 设计过程中出现的多款「大嘥鬼」造型,最终统统因不够「眼阔肚窄」而「落选」。

图片

「盏鬼」: 惜食香港运动督导委员会成员潘启廸建议角色的名字由「大嘥使」改为「大嘥鬼」。

一只「大嘥鬼」的诞生

2013年11月10日
   今年5月面世的「大嘥鬼」,是环境保护署为宣传「惜食香港」运动而设计的角色。半分钟的宣传片中,「眼阔肚窄」、头大身细的「大嘥鬼」尽显浪费本色,到餐厅和超级市场乱点乱买,结果把大量吃剩,甚至「原封不动」的食物,当作垃圾倒掉,浪费程度令人侧目。
 
   幕后创作团队表示,刻意把「大嘥鬼」塑造成「反面教材」,藉以唤醒港人珍惜食物,减少浪费。


眼阔肚窄  一看便明
 
   「眼阔肚窄」这说法在中英文都有,用来揶揄那些贪多却其实吃不完,结果把食物浪费掉的人。「大嘥鬼」的创作意念,正正来自「眼阔肚窄」。创作团队曾构思多款「大嘥鬼」造型,高矮肥瘦都有,但最终统统因为不够「眼阔肚窄」而「落选」。几经修改,才敲定现在的「大嘥鬼」形象。
 
   角色起初叫「大嘥使」,源自英文「size」一词的中文谐音。为宣传提供意见的惜食香港运动督导委员会成员潘启廸认为,「大嘥使」未够「盏鬼」,建议改叫「大嘥鬼」。
 
   为了令角色更突出,「大嘥鬼」被赋予挥霍无度、肆意浪费的性格特征。「大嘥鬼」的行为,或许正是现今都市人生活的写照。宣传短片导演王嘉明举例,不少人都曾,不知不觉在超市买了大量食物,最终因为食用期限过了而要丢弃,变成「大嘥鬼」。
 
   她说:「我们设计的『大嘥鬼』,行为上有点『乞人憎』,但也不至于是坏人,只是个有坏习惯的朋友。」
 
饶舌歌词  讽刺写实
 
   浪费行为当然要不得,但鼓励人们改变坏习惯,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创作团队一开始便决定为「大嘥鬼」创作一首饶舌歌,摆脱传统的说教模式,以轻松、直接和有趣的手法,呼吁大众不要做「大嘥鬼」。
 
   30秒的饶舌歌,节奏明快,歌词写实且带点讽刺意味,其中「食得晒先至好买!食得晒先至好嗌!」更是重点所在。
 
   王嘉明说:「宣传片播出不久,很多小朋友已把整首饶舌歌唱得琅琅上口!」她还笑说,以小朋友现时在家中的地位,相信不难把「惜食文化」推广至父母、长辈、甚至家佣。
 
   圣文德天主教小学校长张伟菁也同意「惜食」习惯应该从小培养。多年来,她积极在校内推行「惜食文化」,鼓励同学午餐不吃剩,收集果皮等厨余作堆肥,在校内种菜。早前「大嘥鬼」趁午饭时间到该校与学生交流,小朋友非常雀跃,争相与「大嘥鬼」握手和拍照,还大跳大唱饶舌歌。「大嘥鬼」看似很受欢迎,但小朋友同时明白,「大嘥鬼」其实是坏榜样,自己绝对不会做「大嘥鬼」。
 
移风易俗  戒除陋习
 
   张伟菁是惜食香港运动督导委员会成员,她表示,「惜食香港」的「大嘥鬼」令她联想起七十年代宣传「清洁香港」的「垃圾虫」。另一位成员潘启廸说,两者都是移风易俗的长期运动,亦代表香港在不同阶段的文明进步。他说:「以往提醒大家不要随处抛弃垃圾,这年代物资丰富,我们便有责任教育下一代要惜物,不可随意浪费。」
 
   潘启廸认为,相对以往人们追打「垃圾虫」,「大嘥鬼」形象没有那么负面,甚至有一天希望它会改掉陋习。导演王嘉明也表示,「大嘥鬼」将来有很多发展空间,甚至想过让他成家立室,妻子叫「大嘥婆」,再诞下儿子「大嘥仔」。
 
   圣诞新年将至,「大嘥鬼」可能在街头现身,提醒大家庆祝佳节、大吃大喝时,切忌眼阔肚窄,应该适量预备食物,避免产生大量厨余,造成浪费。


新闻特写 家是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