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隧道巡检 助铁路维修保养
为配合特区政府发展低空经济,港铁公司与科技企业合作,6月起于东铁线金钟站至会展站之间全长约一公里的隧道段,展开为期半年的超视距飞行测试,善用晚间非行车时段的「黄金两小时」,按预设路线全自动飞行,执行巡检任务。
该项目是低空经济监管沙盒首批试点项目,也是唯一涉及在隧道进行超视距飞行的项目。
港铁公司车务工程服务及创科总管陈庆强表示,无人机在完成设定、调校和测试后,无须人手控制,便可按照预设路线,在操作人员视线范围以外飞行,执行巡检任务。
在户外操作无人机需依赖卫星定位导航,然而隧道内无法接收信号,陈庆强指出,是次测试采用崭新的点云技术,团队事先在无人机加装激光雷达,再在隧道内飞行和扫描环境,构建飞行地图和定位;建成地图后,团队便可制定路线,让无人机自动按预设路线执勤。
为确保铁路服务安全可靠,港铁公司在每晚的「黄金两小时」都会争分夺秒处理约250项工程,包括铁路设备的维修保养。而这次无人机测试的主要项目有两个,均属日常维修较常重复、步骤固定,以及需要人手耗时处理的工作,其中包括全自动设置红闪灯。
陈庆强解释,港铁人员平时维修检查铁路,需要两名员工在路段的两端放置红闪灯,以标示施工范围,以搭载红闪灯和镜头的无人机取代人手,有助节省时间。
「无人机的速度为平均每秒约2.5米,较正常人的步行速度超出一倍,工地越大,设置红闪灯时可节省的时间便更显著。」
另一项测试是智慧巡检,陈庆强表示,会在测试中训练无人机辨认、检查隧道中的关键设施,识别异常状况,例如隧道有否渗水、门或盖子有否妥善关上。
陈庆强指出,无人机巡查时若在隧道中发现外来物,便会停下并拍摄高清影像,将照片传送至管理平台,更会在巡检完成后自动生成报告;测试期间,团队也会收集逾万张照片,为此路段建立详细数据资料库。
「这就如无人机的大脑,可用作训练,提升自动巡查的精确度,也有助我们更有系统地追踪和预测轨旁设施的状况。」
港铁公司表示,会根据测试结果,评估在隧道内应用超视距无人机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成效,也筹备向政府申请将测试延伸至东铁线特定露天路段,探讨更多应用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