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工程便利特殊需要公屋户
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撰文表示,房屋委员会一直免费为居于公屋的长者和有特殊需要人士进行单位调适或改装工程,过往十年已为约22,000个有特别需要的家庭服务。
以下是房屋局局长何永贤10月3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附短片):
今日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讨论香港房屋委员会各项便利活动上有特殊需要住户的措施,我也想藉此机会,向大家介绍一下房委会的有关工作。
我们相信,公屋不只是为市民提供一间屋,更是希望大家在当中感受到家的温暖,对于有特殊需要的人士,我们也希望能提供适切支援。
政治助理文倩日前就与房屋署同事去探访和乐邨居民马女士。马女士的儿子数年前开始需要依靠轮椅出入,除了要在心理上克服这些转变,也要重新适应家居环境,每次去浴室都要经过厨房及露台,途中要越过几个门槛和「跌级」,对马女士的儿子而言都不易跨越。有时儿子在家中跌倒,马女士要扶起他也感到相当吃力。
小工程满载关怀
「房署职员好好,帮了我们很多。」马女士说。她又表示,在收到物理治疗师的建议信后就联络房署职员,职员很快就上门研究如何为单位改装,以便利其儿子的生活,过程「快手」,其儿子也感到很满意,从此出入方便了不少。单位门口设置金属斜台、厨房和浴室里加装扶手、加高露台地面、降低门槛、更换合适坐厕,纵使全部都是小工程,却处处展现了对有需要的居民的关怀。
「我儿子之后再也没有跌倒了。」马女士的每句说话,都流露出对房署同事的感谢及对儿子的关爱。
改善环境也保留日常训练空间
房署同事也在这些小工程中贯彻了房署关怀为本及尽心为本的信念。高级屋宇保养测量师卓长基举例说,他们既要加高露台地面、降低进入浴室的门槛,又要防止沐浴时浴室有水流出,因此为浴室、露台都做了暗斜;升高露台之余,又要保留轻微「跌级」,少少高低差让马女士的儿子在行动时可以有一些日常训练,助他更早适应融入社会。他们在改装浴室时,还特意用快乾防水英泥,让马女士及其儿子当晚已可使用坐厕,连同铺好地面的磁砖都只是三日之内的事,尽量减少对马女士及其儿子造成的不便。
十年服务2.2万个有特别需要家庭
事实上,房委会自1982年起已开始免费为于公屋单位居住的长者及有特殊需要人士进行单位调适或改装工程。在过往十年已经为约22,000个有特别需要的家庭服务。房署收到住户提出申请及相关的物理治疗师或医生的建议后便会立即处理,如有需要,更会和住户及物理治疗师或医生商讨有关工程的细节,以确保单位的调适或改装工程能切合住户的实际需要。若住户只要求在浴室加装扶手或者把浴缸改为企缸等较简单的改动,更无须物理治疗师或医生的建议信便可直接与房署联络。申请一经批准,房署会尽早展开工程,工程一般可在两至五个星期内完成。
对能够帮助有特别需要的人士,卓长基说︰「这种以人为本的服务,小工程,但大意义改动,能够大大便利了有特别需要居民的生活。我很高兴看到同事们事事多行一步,从小处改善住户的生活环境,让居民所住的屋变成更温暖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