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屋檐下 活出邻里情

2019年4月22日

政府支持民间主导的过渡性房屋项目,改善基层巿民的居住环境。有社福机构推出计划,为有迫切住屋需要人士提供租金相宜的过渡性住房,还推动住客共建邻里关系,鼓励年轻人参与,培养对社群的归属感。

 

香港社会服务联会2017年9月推出社会房屋共享计划,至今共提供近250个单位。计划特色之一,是租户需与他人同住,共享空间。

 

位于土瓜湾下乡道的一批单位属社联第六个项目,由救世军营运,提供53个面积介乎600至1,300平方呎单位。每个家庭可享有72至150平方呎独立空间,而客饭厅、厨房、洗手间则需与他人共享。

 

单位设施一应俱全,备有风扇、冷气机、电磁炉、雪柜等电器,以减轻住客的开支负担。

 

邻舍守望

救世军为项目注入「共居、共生、共管」理念,要求住客各尽一分力,服务社区,回馈社会,例如青年为儿童补习或教授兴趣班、家庭主妇为邻里聚会煮甜汤等。

 

住客Sydney这晚为街坊举办糖水会,大人小孩均乐在其中。

 

「机构鼓励我们年轻人以打工换宿的概念,为街坊组织一些义工服务。」

 

救世军社区计划高级主任马泽淳表示,除轮候公屋的家庭,机构也招募18至30岁有住屋需要的青年入住,就各人能力所及,为邻里提供服务,实践「共居、共生、共管」理念。

 

「租户入住时要与邻居建立关系,甚至服务整个社区;这是我们评估的条件之一。」

 

参与计划人士也须符合多项申请资格,包括正在轮候公屋或综援、有迫切住屋需要、有收入证明可负担租金等。救世军会举办简介会和安排视察单位,并与申请者见面,解释有关理念和要求。

 

和睦共处

Sydney表示,入住初期曾担心与陌生人共住未必相处得来,但与隔壁的一对母子共处后,感觉像一家人。

 

「那位母亲很关照我,平时做饭会算我一份,问我会否同吃;我独居一室,有空间温习和做功课。我很欣赏这个计划。」

 

他认为,共享房屋既让他享有私人空间,也提供共用空间,方便社交,居住环境并非如部分人想像般差。

 

社联业务总监黄健伟表示,目前住户缴付的租金中位数约 3,000多元,较他们以往的租金支出节省约1,000元;居住面积中位数也由以往约60平方呎,增至现时约106平方呎。

 

除土瓜湾项目,社联在屯门、西环、旺角、九龙城等地区也推行社会房屋共享计划。

 

联手支援

社联预计,首三年提供500个单位,供1,000户居民入住。

 

计划的单位由小业主、市区重建局或商界提供。屋宇署、消防处等政府部门为计划提供支援,包括法律和技术谘询,加快计划推行进度。

 

计划早前更获公益金赞助5,000万元,主要用于装修单位。

 

2019至20年度财政预算案公布预留20亿元,支持非政府机构兴建过渡性房屋。社联认为拨款有助推展房屋共享计划,为营办团体提供资金装修单位,并吸引更多机构参与。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