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创新实验室 培育创科时代人才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时刻改变。据世界经济论坛一份研究引述的数据,约65%今日就读小学的千禧一代,将来从事的工作是目前尚未存在的;当大学生读完四年技术科目毕业的时候,他们在大学第一年所学的约一半知识就已过时。近年全球求才若渴的数据分析师、人工智能科学家等,极少数是过去由专科培育出来,反而是经过融合跨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在急速演变的工作中「实打实」培训出来。创科时代需要更多跨学科、跨界别、转换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
金融巨擘摩根大通去年在亚太区招聘的毕业生中,有近四成不是主修金融学科的学生。摩根大通最近亦宣布与VTC合作开展「明日专才培育计划」,透过提供行业实习,培育学生结合工作需要、行业新知和跨学科知识,在实践中掌握如数据分析、人工智能及金融科技等范畴的技能。去年年底,香港大学宣布推出由十个学院参与和规划、并结合行业机构让学生实习的跨学科文理学士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工学院亦宣布,计划在未来两至三年将体验式学习课程列为必修科,日后所有入读工学院的新生均须自己动手创造和制作,学习跨学科的工程知识。业界、院校均在调整人才培训的模式,让员工、学生透过自主性的体验式学习,汲取跨学科的知识,建立解决难题的能力,以期在日趋多变的社会和工作需求中不断适应,转换技能,持续创新。
财政预算案公布的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划亦会透过课室以外互动的模式,启发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和鼓励应用资讯科技,在实践中培育他们的解难能力、创新思维和数码技能。例如伯裘书院的学生团队利用流动程式、云端运算,加上应用化学的知识,研发出「小心谨『肾』--- 肾脏健康监察平台」,在2017亚太资讯及通讯科技大奖赛获得殊荣。此外,青年会书院的学生利用虚拟实境(VR)技术创作「4D单车训练中心」,让选手在天雨或恶劣天气下,仍可在室内继续接受训练,并结合不同感应器,产生风吹、落雨等体感效果,作品在香港杰出资讯科技学校竞赛获得冠军。辅助课堂以内既定课程的教学模式,不同专题的课外活动能促进学生接触更多新技术,也能令学生自发探索,进一步强化他们跨学科、跨领域的转换能力。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划的另一重点是联系学校与资讯科技业界,透过业界参与为老师、学生带来崭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大数据、云端运算、扩增实境(AR)、虚拟实境(VR)等,并支援与促进学生的创作真正「落地」应用,甚至尝试将其商品化,以实践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资讯科技的兴趣,日后投身创科行列。
创科时代更需要灵活和跨学科、跨界别、具转换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我相信中学IT创新实验室计划以课外活动、体验式学习模式,将能有效为本港中学生打好基础,适应未来数码世界。
(以上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3月24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