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物科技 打造国际品牌

2018年5月7日

上星期,港交所修改上市规则,允许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企业在主板集资。其实,香港于生物科技产业一直拥有独特的优势,现时再加上多方面的配合,将有助我们巩固产业的发展基础,进一步把握亚太区成为全球第二大医疗科技市场的机遇。

 

香港是盛产世界级生物科技人才的「摇篮」。在控制SARS疫情起着关键作用的袁国勇教授,是论文被全球引用最多的科学家之一;在破解神经疾病方面闻名国际的叶玉如教授,更是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生命科学领域首位得奖的中国人;开创无创产前诊断的卢煜明教授不但屡获国际及内地的科学大奖,研发更被90多个国家采用。除却拥有世界级专家,各院校近年陆续开办生物科技相关的课程,培育更多的人才,如科大开办生物科技及商学理学士课程、城大开办生物医学工程理学硕士课程、中大及理大相继成立生物医学工程学系,将进一步充实香港的生物科技人才库。

 

香港于生物科技的临床研究亦有其独特的优势。香港是全球首个地方,临床测试数据可同时获美国FDA、欧洲EMA和国家CFDA等药物管理局认可作药物注册用途,吸引多间跨国药厂选择与港大、中大的医学院合作。在某些地区性疾病如鼻咽癌等的研究范畴,香港亦拥有其他国家较罕有的数据和样本作临床研究。去年,中大医学院陈君赐教授及卢煜明教授领导的鼻咽癌检测研究、莫树锦教授领导的肺癌治疗模式研究,获《新英伦医学杂志》选为年度十大最受瞩目研究文章,是唯一入围的亚洲学府。生物科技研究和产品能够透过香港通往世界、走进内地,强化了香港作为生物科技研发基地和枢纽的重要地位。

 

我们逐渐完善的生物科技生态系统,近年就吸引多所国际和内地一流的机构来港,并进一步强化现时的有利条件及催生新的优势。世界顶尖的瑞典卡罗琳医学院、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多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先后落户,在基因组研究领先全球的华大基因、研发突破性「鸵鸟抗体」的Maz World等企业进驻香港,以及多间国际著名学府与本港大学合组研究中心,将进一步凝聚世界各地前沿技术和优秀人才,大大提升香港的科研水平。

 

把握优势及机遇,放眼未来,我们将更重点发展生物科技。事实上,创新及科技基金多年来已资助生物科技项目逾460个,其中包括多个全球首创的项目,如迷你人造心脏、内置马达的微创手术机械人、无创产前诊断等。科学园现已有近100间生物科技公司进驻,比2014年多逾一倍,成为香港的生物科技旗舰基地。财政预算案拨款予科学园的其中30亿元,将兴建生物科技实验室和生产设施,以支援医疗和生命科学的研发;而预留100亿元建设的两个创科平台,其中包括医疗科技创新平台,预计将于2019至20年在科学园成立,期望首阶段有5至6间科研机构落户;加上即将推出的科技专才培育计划和科技人才入境计划,将能涵盖产业发展所需的元素,推进香港生物科技产业蓬勃发展。

 

随着生物科技生态系统的完善,研发设施的提升,更多顶尖科研机构、人才的汇聚,与大湾区和全球的互联合作,加上香港的独特优势,我有信心香港的生物科技发展在不久的将来会开花结果,成为国际著名的创科品牌。

 

(以上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5月7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