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活动齐减废
有14年历史的大角咀庙会,日前于福全街街头盛大举行。主办单位旺角街坊会受到环境保护署(环保署)去年12月推出的《大型活动减废指南》启发,今年首度以「环保」为主题,尝试在由早到晚历时12小时、牵涉30多个团体、逾万参加者的大型活动中,尽量减废「咪嘥嘢」!
据了解,是次庙会致力源头减废,避免弃置约6,000个胶樽、5,000件即弃餐具、500张即弃胶枱布,以及其他即弃湿纸巾和印制场刊所用的纸张等。大会更首次使用电子版嘉宾纪念状,进一步减少使用纸张。至于员工和义工的午膳和晚膳,大会亦甚有心思,特意订制可重用的食物盒,预先洗乾净并交由附近作出配合的餐厅食肆,把食物放进食物盒内。另外,大会不少布置装饰、夜光龙、舞蹈员的珠片衫、义工T 恤、巡回队伍的木牌等物资均重用多年,在合适保养下,既保育传统又惜物减废。大会亦同时安排环保大使在场推广乾净回收,以及安排年轻人的创业摊位签署大型活动减废约章等,齐心协力提升庙会的环保减废成效。
香港是亚洲国际大都会,每天都有各式各样、规模不一的活动举行。在共享欢笑之余,人人「咪嘥嘢」的行为习惯同样重要。香港近年流行吃盆菜,各区各邨的街坊活动也不时举办盆菜宴,不让新界围村专美。可是,近年的盆菜宴大多以即用即弃餐具款待,若主办单位没有明确要求,往往百多围的盆菜宴便会产生成千上万即弃胶碗、胶匙、木筷子、湿纸巾等,在混杂厨余及其他弃置物后最终落入堆填区。今年,大角咀庙会盆菜宴,以可重用的餐具招待约2,000街坊;又在会场提供水机代替即弃樽装水,让街坊及嘉宾自斟自饮。更令人鼓舞的是,不少油尖旺区街坊和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积极响应大会呼吁,包括自携餐盒以带走剩余食物,惜食积福;而剩下厨余亦会交到环保署于九龙湾的厨余处理设施回收。大角咀庙会成功结合传统庆典和环保元素,带领社区活动的环保风气,相信亦开拓了新的参与组群。旺角街坊会的负责人更谦虚地表示,由于是首年尝试,若有不足之处,必会在来年努力改善。他们精益求精的态度,相信会为油尖旺区以至整个香港带来更多绿色、欢乐、共融的活动。
应对香港的废物挑战,源头减废至为重要,口诀就是:「避免使用、修复重用。」政府透过内部指引和通告,推动各部门在筹办会议、展览和活动时,尽量避免产生废物并妥善回收;亦一直与不少社区活动筹办机构联络沟通,鼓励他们提升活动的环保工作。我呼吁各界朋友包括工商界、社福界、体艺界、学界和其他活动举办者,以及各政府部门同事,无论活动规模大小,都应参考并逐步落实《大型活动减废指南》的减废建议。简单而言,就是从筹备活动前的采购工作开始,把每个环节所需的物资详列,审视哪些地方可以避免产生废物,哪些地方可以有替代方案,继而再策划随后的乾净回收工作,最后在活动后进行废物审计并适时检讨下次减废计划。
环保署已邀请八个大型活动主办机构试行相关的废物管理措施,包括新春年宵、花展、香港国际七人榄球赛及这次大角咀庙会等,为社会起示范作用,鼓励更多机构举办活动时考虑加强减废措施。例如,在过去的新春年宵,环保署与环境运动委员会合作,委聘环保团体举办「绿色年宵」,收集商贩捐出的剩余商品和物资,于年宵完结后即场分发;而年宵摊档产生的弃置物(如帐篷、枱椅、层架等),亦会在场内妥善分类,再与「绿在区区」合作安排转赠或重用。此外,食物环境卫生署亦与环保署合作,安排承办商在13个年宵市场完结后回收木卡板及竹枝,以及在维多利亚公园及花墟公园年宵市场回收未能售出的桃花,部分竹枝亦会交由非政府机构升级再造。15个年宵市场的废物弃置量较去年减少约35公吨。
除了活动的主办单位应尽力做好源头减废外,活动参加者亦须积极配合,自备环保活动五宝(水壶、购物袋、食物盒、餐具及手巾仔),这样不论何时何地,也可「咪做大嘥鬼」。
延伸阅读:
(以上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3月7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