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建造新视野

2025年8月10日

无人机技术日新月异,持续推动本港智慧建造。发展局率先在沙田污水处理厂迁往岩洞计划的女婆山大型工地,采用无人机执行管理任务。这款无人机不仅能拍摄影像,更能收集空间数据,遥距监督施工质量和工地安全。

 

项目属于首批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财政司副司长、发展低空经济工作组组长黄伟纶亲赴现场视察,了解无人机的操作。

 

他说:「低空经济在香港属新事物,很多新事物我们都要尝试,要肯尝试、努力学。 」

 

大荷载 多用途

 

发展局副秘书长何英杰介绍无人机三大技术突破,其中一项是提升荷载力。该无人机的荷载力达六公斤,可搭载多种先进遥感设备,更首次同时搭载光学雷达扫描仪和红外线热成像相机,全方位采集空间数据。

 

他指出,发展局自行研发的智慧工地管理系统「智眼SmartEye」会详细分析无人机采集的数据,比较不同日期、不同时段的影像,量度挖掘出来的泥土和岩石体积、斜坡倾斜度和构筑物垂直度等,有效监察工程质量和工地安全。

 

何英杰解释:「例如开挖45度的斜坡,到底挖出来的是否符合正确斜度,我们透过收集所得的空间数据进行分析,早就量度得到,能够早发现、早跟进、早处理。」

 

超视距 飞更远

 

无人机可在操作员视线范围外飞行,即超视距飞行。操作员只需预设路线,无人机便会定时自动飞行。操作员更可以一人多机的模式管理不同工地,省时省力。

 

何英杰说:「在工地或一些危急应变情况,例如台风过后,我们要到较偏远的地方检查,透过超视距飞行技术,操作员可利用电脑控制无人机安全到达这些位置。」

 

为应付长途飞行所需,当局引进先进停机坪装置,为无人机自动更换电池,整个过程仅需约一分钟。

 

何英杰说,这项技术突破提高了无人机执行任务的能力:「这个盒子可定位,也可移动。根据每次飞行任务的需求,我们可设计把盒子摆放在中途站,帮助无人机飞行期间,在中途站换电,以便飞得更远。」

 

强管理 助应变

 

发展局期望透过参与低空经济监管沙盒试点项目实现三大目标,即利用无人机进行工地管理、资产管理,加强大型设施的营运、维修和监测工作,以及在水浸、山泥倾泻、塌树等意外发生时协助当局紧急应变。

 

此外,土木工程拓展署、渠务署、建筑署和水务署也会在12个不同场景测试无人机技术,包括管理元朗锦田河、水塘等。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