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市场资源 加速经济发展

2025年2月16日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表示,未来几年,北部都会区相关工程陆续上马,加上其他重要的民生基建工程,政府的工程开支将进入高峰期。政府会更灵活善用市场资源,例如推动更多公私营合作、试行片区开发,也会透过发行政府债券融资,确保北都的发展进度不受公共财政状况制约。

 

他指出,发债支持基建工程是国际惯常和普遍做法。香港有条件、也有能力适度增加发债,灵活运用市场力量。环顾一些先进经济体,其政府债务相对生产总值的比率均超过100%,香港现时相关比率仅约9.3%,属于稳健水平。

 

以下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月16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创新科技的发展正处变革时代,过去的「互联网+」带来经济的颠覆性发展,造就了今天各项便捷出行和生活便利。当前「人工智能+」的前沿技术,正逐步广泛应用,未来更智慧操作的产品和服务让人期待。

 

为了让科技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我们既要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更要支持企业群聚协作,构建更蓬勃的产业生态圈,加速对新产品和新服务的探索、加速技术迭代和新质生产力的培育。

 

提速发展北部都会区是香港把握科技变革机遇的关键。它是香港经济发展新引擎的载体,为「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新兴产业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广阔发展场地,并透过构建完善的创科生态圈,结合粤港澳大湾区高端制造业和市场规模的优势,推动湾区联动发展。

 

北部都会区的发展面积达3,000公顷,由西至东规划为四大区域,其中之一是创新科技地带,覆盖了河套香港园区和新田科技城两大重镇,它们各有分工。

 

河套香港园区面积87公顷,具备一区两园优势,与对岸河套深圳园区协作发展,成为推动港深两地创科研究转化与发展的试验田。首三座大楼已陆续落成,预计今年内开始营运,其余五座亦正全速推进。我们亦正争取在区内落实创新要素跨境便捷流动安排。

 

至于新田科技城及附近一带210公顷创科用地,将承接河套区的科研活动和成果转化,发展以产业导向,并充分善用香港内联外通的优势,吸引海内外策略性科技企业进驻,致力构建蓬勃的创科产业链和新兴创科产业基地。

 

为抓紧前沿科技迅速发展带来的机遇,我们需要加速北部都会区建设,提供足够空间及基础设施,吸引科技企业落户香港、加大其在港研发或高端制造业务的规模,以蓬勃相关经济活动。

 

未来几年,北部都会区相关工程将陆续上马、产业用地逐步推出,加上其他重要民生相关的基建工程(例如北区医院扩建、启德新急症医院、公营房屋相关土地平整项目等),政府的工程开支将进入高峰期。

 

为了确保这些工程按时推展,早日惠及经济民生,我们会更灵活善用市场资源,包括采用更多元的发展模式以推展相关项目,例如更多公私营合作、原址换地、试行片区开发等。就以片区开发模式为例,我们已就北部都会区三个试点向市场邀请意向书,目标是今年下半年起陆续招标。此外,我们也会透过发行政府债券融资,确保北部都会区这个对香港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的项目进度,不会因公共财政状况而受到制约。

 

发行债券以支持基建工程、投资未来,是国际惯常和普遍做法。很多地方的政府也会透过这方法来为基建项目融资,以促进经济发展。有国际机构的报告就指出,尽管香港计划发债以支持基建,但债务水平仍处于低水平。有本地大学的研究报告亦指出,适当发行债务,以支持惠及民生和社会长远发展的项目,属明智之举。

 

为了推行策略性基建,并让新增产业用地更快推出,香港有条件、也有能力适度增加发债,灵活运用市场力量。环顾一些先进经济体,其政府债务相对生产总值的比率均超过100%。相较之下,香港现时相关比率仅约9.3%,未来即使略为提高,亦仍远低于其他先进经济体,属于稳健水平。

 

发债筹资是用在投资未来,不会用在日常开支,这是我们一直严守的财政纪律。随着部分基建工程逐步落成,未来的发债需求及规模亦会相应减少。另一方面,基建投资所带动的经济活动和产业发展,将为香港带来更多新的发展机遇和税务收入。而透过发行较长期的债券来支持较长期的工程项目,也能让现金流年期与工程项目的需要相匹配。

 

事实上,过往特区政府发行的债券深受环球机构投资者欢迎,包括银行、中央银行、主权基金及国际组织,以及基金经理、私人银行、保险公司等。以2024至25年度为例,特区政府发行的绿色债券和基建债券,机构投资者部分都录得近三倍至七倍认购额,反映市场对能带来固定收入的优质资产有着庞大需求,以及对香港长远发展的信心。有不少保险公司或资产管理机构亦曾反映,希望特区政府增发更多不同年期、以不同货币计价的债券,以满足他们对本地债券的投资需求。这亦同时有助建立更完善的收益率曲线,为其他发行人提供参考基准,推动香港债券市场更蓬勃发展,一举多得。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