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校翻新 乐居其中
课堂结束,使命继续。乐善堂小学2019年停办,但校舍并未荒废,办学团体九龙乐善堂推行乐屋的项目,将它改建成过渡性社会房屋,让51个基层家庭入住,改善居住环境。
乐善堂小学于1949年创立,历史痕迹随处可见;劝勉学子仁、爱、勤、诚的校徽高悬墙上,一旁的石碑胪列当年赞助扩建校舍的善长姓名,建于同治13年的龙津石制匾额仍完好无缺。
从育才到安置基层
九龙乐善堂在改建期间特地保留校内多项历史文物,以资纪念,并尽量维持原有结构。总干事刘爱诗说,校舍的建筑标准与近年落成的新校相去甚远,负责团队需因应每个房间的情况改装,所幸校舍最大的优点是光线充足,课室和活动室多数设有大窗户,空气流通,适合改装成寓所。
至于采光不足的位置则改装为洗衣房、图书室、游戏室和家庭辅导室等共享空间,地尽其利。
基于人皆有适切居住空间的理念,乐屋住客人均居住面积最少70呎。学校26间课室和活动室改建成51个面积260呎至420呎的单位,供二至三人和四至五人家庭安居。
为增设独立浴室和厨房,负责团队在喉管方面下过一番工夫,在学校有盖操场添置水泵、水缸、水管等。而为免开放式厨房的油烟和浴室水气弥漫,每个单位都安装了通风口。
考虑到入住的小孩需要玩乐空间,团队保留了宽敞的篮球场,小孩可随时呼朋引伴,追逐嬉戏。
从陋室到舒适居所
项目现已入伙,邻里由互不相识到互相帮助,逐渐形成小社区,气氛融洽。住户石女士说起来不禁喜形于色。
「街坊邻里都很好,打开门,邻居的小孩会进来玩。之前住在旺角,靠近后巷不说,楼下又有酒吧,卫生环境差,加上地方狭小,儿子不喜欢留在家,还乱发脾气。去年12月初迁到这儿后,情况大为改善,地方舒适,空气清新,最重要是球场就在楼下,我儿子最喜欢打篮球;他现在不再发脾气了。」
另一住户黄女士也对现时的居住环境非常满意。育有一子一女的她之前住在沙田下禾輋铁皮屋,每天回家都要走上一段崎岖山路,晚上想一家三口同桌共食也是奢望。
「以前房子小,桌子打开后再无位置供三人同坐,我们只能轮流坐在桌前吃饭。这儿放置一张大桌后仍有空位,孩子可以自由活动,我们现在很开心。」
入住乐屋的家庭需符合两个条件,一是居住环境恶劣或急需社区支援,二是轮候公屋三年或以上,综援家庭或收入低于家庭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55%的家庭优先。
乐屋的租期不少于两年。由于反应踊跃,九龙乐善堂已推出另一个位于宋皇台道及土瓜湾道的乐屋项目,提供110个单位,并计划推出其他项目,不断增加过渡性房屋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