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赤隧道 深海潜行

2020年12月19日

屯门---赤鱲角隧道将于今年12月27日开通。市民以后往返屯门南和香港国际机场只需十分钟,较现时缩短了约20分钟。为了让市民节省20分钟的行车时间,背后是工程团队多年的心血和汗水。为了增加施工效率及确保工作人员安全,策划和兴建这条跨海隧道时,引入了多项创新技术,亦创造了六个「第一」。

 

全港长度第一、深度第一的行车隧道

 

屯门至赤鱲角北面连接路的隧道部分---屯门---赤鱲角隧道,全长约五公里,深入水平面以下约60米,是现时香港长度和深度第一的行车隧道。香港虽然有使用沉管方式兴建三条过海行车隧道的经验,但屯赤隧道的走线横跨交通繁忙的龙鼓水道,该处海床又设有重要供电设施,工程团队遂以海床底下以钻挖方式建造,减少施工时对周遭环境的影响,屯赤隧道亦成为了全港第一条以这种方法兴建的行车隧道。

 

工程采用了目前全球最大的隧道钻挖机「秦良玉」,直径达17.6米,相当于六层楼宇的高度。以此命名是寄寓它能够像明代女将军秦良玉一样征战常捷,克服不同困难,顺利完成这项艰钜的钻挖任务。

 

饱和高压技术

 

最锋利的刀都会有变钝的一日。「秦良玉」虽攻无不克,但钻挖时要面对花岗岩等坚硬的岩石,钻挖机的200多个刀具亦会不断耗损,工程人员需要经常检查及更换。

 

工程在深入水平面以下约60米进行,四周的大气压力是地面的六倍。若以普通深潜技术检查及更换刀具,工程人员每天工作前需要先进行加压,让身体适应更高的大气压力,然后再在完成工作后进行减压。工程团队第一次引进饱和高压技术进行本港隧道工程,令工程人员要承受患上减压病(俗称潜水夫病或沉箱病)的风险大大减少,而且每天的实际工作时间亦由不能多于两小时,增加至六小时。

 

饱和高压技术是将接受过专业训练的工程人员,把他们的工作及起居生活(包括饮食、休息、洗澡和睡觉)全数转移到海床底下。工程人员以四人为一组,28天为一个工作周期。其间,他们每天由加压的生活舱,经运输舱载送至钻挖舱工作,完成工作后再返回生活舱。经过25天的工作后,他们会到减压舱进行为期三天的减压程序,重新适应地面的大气压力。工程团队总共进行了18个周期的饱和高压作业,安全及有效率地更换了超过1,400个隧道钻挖机刀具。

 

为了尽快完成项目,工程团队在建造过程中广泛应用组装合成技术配合建筑信息模拟。隧道内壁、上方的抽风管道面板、中层道路护栏及公共设施走廊等都使用大量预制组件兴建,减低在工地现场施工时使用的混凝土模板及临时支撑,减少施工时间、天气对施工进度的影响,以及令工程更安全。

 

为了在维护隧道公用设施时不影响隧道行车,屯赤隧道的另一个「第一」是首次于香港的隧道行车道下方设置公用设施走廊,安放排水管道、消防喉管、供电及讯号系统装置等公用及机电设施,令日常维护工作可在日间进行,维护排程更有弹性,同时也善用隧道行车道下方空间。走廊内亦设有电动车,提高检查和维修工作的效率。

 

这项隧道工程还采用了其他创新的设计和技术,例如接驳钻挖隧道南端出口至地面的一段工程创新采用了环型连续墙作为临时护土设施,以拱形效应增加其抵抗两旁泥土压力的能力,大量减少横向支撑数量,扩大施工环境并减低施工风险。这技术荣获了2019英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刊New Civil Engineer的创新设计和实践大奖。

 

屯门至赤鱲角连接路 准备就绪

 

屯门---赤鱲角隧道为前往机场提供多一条陆路通道,亦有助分流往来大屿山的交通。政府将于隧道开通同日(即12月27日)豁免新隧道和青屿干线的收费。我们会继续拓展道路网络,为香港未来发展提供优质和便捷的交通基建。

 

(以上是​运输及房屋局局长陈帆12月19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项目简介短片

 

工程纪念短片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