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校支援 幼儿康复迈出新步

2018年7月2日

一些幼儿发展迟缓,有语言、读写困难,又或患上自闭症、过度活跃症等,只要及早接受训练,情况其实可以改善。下学年起,政府把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纳为常规服务,由非政府机构安排职业治疗师、物理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心理学家、社工、特殊幼儿工作员等到校,为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家长、幼稚园教师提供训练。通过跨专业支援,学童在熟悉的环境学习,成效尤其显著。

 

张竣铭在幼稚园读高班,接受相关服务,进步很大。回想儿子三岁半时,被评估为学习发展迟缓,并且经常闹情绪,张太太为此头疼不已。「那时,学校每天都派主任处理,因为他总有不同问题出现。」

 

张太太说,学校办亲子活动,她也不敢带儿子参加,因为不懂怎样处理儿子突发的情绪问题。

 

「我知道治疗方面有黄金期,替他轮候早期训练,但社工预计要等一年半以上,这会错过很多时间,所以我很担心。」

 

她后来得悉,儿子就读的浸信会培理学校参加了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协康会的专业团队会到校提供训练,于是报名参加。

 

在校训练 分外投入

张竣铭自幼稚园中班起接受训练,上课期间,专业人员定时到校观察和跟进,提供所需训练。例如,特殊幼儿教师会与学生一起玩桌上游戏,通过游戏,帮助有特殊需要的儿童与同学沟通。

 

协康会区域经理莫惠霞指出,在学校内提供训练,儿童可在熟悉的环境学习,更能投入。同时,专业团队能与老师紧密合作,并看到儿童的实际需要,可更准确评估,提供训练。

 

协康会人员为幼稚园教师提供培训,例如借出教具,甚至代为制作,并示范教学和课室管理,处理有特殊需要学生的问题。

 

浸信会培理学校校长翁巧香说:「儿童接受同一教学方式,会有明显进步。他们融入常规学习,不影响上课秩序,每位教师都会感到高兴,压力减轻不少。」

 

体能训练 专业治疗

除了在校培训,张竣铭每星期到协康会辖下训练中心接受大肌肉训练。物理治疗师会设计各种体能活动,帮助他提升平衡力、跑跳和攀爬能力。

 

张太太说,儿子接受训练接近两个学年,学习和情绪大有改善,可谓判若两人。

 

「老师以前跟我说的都是他的问题,现在说他很天真、活泼、开朗,令人喜欢。学习方面,他基本上已完全跟上进度。」

 

支援家长 亲子共融

该计划并为家长提供支援,张太太指,她个人受益不浅。「从前的我,不理会小孩在发脾气,只想跟他讲道理。接受指导后,我明白要先让他抒发,让他知道我明白他的处境。此外,我学会在家安排体能活动,训练他的肌肉。这些都逐渐成为亲子活动。」

 

她表示,培育有特殊需要的幼儿不易,该计划有助学校参与,幼儿和家长也变得更投入,她希望能继续办下去,让更多人受惠。

 

社会福利署于2015年11月透过奖券基金拨款逾四亿元,分阶段推行到校学前康复服务试验计划,成效显著。

 

行政长官在2017年施政报告宣布,从2018至19学年开始,计划纳为常规服务,并为此每年预留4.6亿元。接受服务的幼儿名额原约3,000个,两年内将增至7,000个,以达到学前康复服务「零轮候」的目标。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