耆趣赏鸟乐共享
香港雀鸟种类繁多,观鸟人士总不失望,只要单筒望远镜在手,便能清楚观其形、赏其姿,但单筒望远镜只适合一人单独使用,未免孤寂,香港观鸟会红耳鹎俱乐部成员花点心思改装设备,让多人同时观鸟,将「独乐乐」变成「众乐乐」,趣味倍增。
红耳鹎俱乐部是长者义工服务团,积极推广观鸟活动和保育野生雀鸟的重要性,现时与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合作,逢周三、周五分别在香港公园和九龙公园举行观鸟导赏活动。
藉新科技 与众同乐
66岁的梁厚键是红耳鹎俱乐部委员,退休前从事电子行业,为了充实生活,六年前加入俱乐部的观鸟导赏训练班,成为长者义工。
「头一次在湿地公园当值,我已体会观鸟的乐趣,而且公园邻近住处,自2012年下半年起,我每逢周日都会到该处当值,对观鸟的兴趣也日益浓厚。」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梁厚键带领导赏团时,察觉观鸟爱好者常用的单筒望远镜,在使用上有不少限制。
「望远镜设在脚架上,对儿童和轮椅人士来说未免过高,难以使用。」
他又指,导赏期间有时会遇上大群雀鸟同时出现,市民使用单筒望远镜观鸟,无法看到导赏员指示,未必知道正在介绍的是哪一只雀鸟。
梁厚键遂运用在电子行业累积的专业知识,利用套筒和接驳板,将手机固定在单筒望远镜上,并将手机接驳流动萤幕,让四周的人可在大萤幕看到望远镜影像。
「使用单筒望远镜观鸟纯属个人享受,新设备则有助与众同乐,游人更可以用手机拍下雀鸟照片,与亲友分享。」
品种繁多 目不暇给
在港栖息的鸟类林林总总,有纪录的品种逾500,红耳鹎俱乐部的名字便取自本港一种常见雀鸟,另外也不乏外地「移民」如小葵花凤头鹦鹉。
红耳鹎俱乐部主席丘汉光介绍说:「小葵花凤头鹦鹉的栖息地在东南亚,香港原本没有。据说以前驻港的英国士兵喜爱饲养,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放生它们,小葵花凤头鹦鹉从此在香港落地生根。」
夜鹭是市区常见的夜行鸟,今年为观鸟人士带来惊喜。
「今年有很多夜鹭聚集在九龙公园鸟湖(又称鸭池),更筑巢繁衍,数目超过100只,情况极为罕见。」
今年适逢红耳鹎俱乐部成立15周年,香港观鸟会向环境运动委员会申请拨款,获批逾40万元,于9月展开两年计划,为视障、听障、智障、残障等有特殊需要人士提供观鸟导赏服务。
香港观鸟会总经理罗伟仁表示,红耳鹎俱乐部成员具相关经验,曾带领视障人士游览大埔滘自然护理区,细听鸟鸣。义工又制作与雀鸟相同大小的模型,利用触觉加深视障人士对雀鸟的认识。
为求尽善尽美,香港观鸟会会邀请专业人士教授导赏员跟有特殊需要人士沟通的技巧,如口述影像,务求令观鸟导赏服务更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