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活化唐楼群 丰富地区特色

2017年12月17日
活化

活化:  太子道西╱园艺街保育活化项目是现存香港市区最长相连的战前「骑楼」式唐楼群之一。

参观

参观:  黄伟纶(左二)参观太子道西/园艺街保育活化项目。

交谈

交谈:  租户梁冠明向黄伟纶(右)表示,平日会在店铺举办艺术工作坊,推广文化活动。

发展局局长黄伟纶

相信不少市民都有逛过旺角花墟,选购花卉或盆栽,但大家有没有留意附近的特色唐楼建筑?原来大有来头。我日前到访油尖旺区,参观了由市区重建局(市建局)负责的太子道西╱园艺街保育活化项目。该址是现存香港市区最长相连的战前「骑楼」式唐楼群之一,展现上世纪30年代的建筑风格,经活化后现在已焕然一新。市建局在进行市区更新规划过程中,保留了当区的社区特色和历史文化风貌,做到新旧共融,并为唐楼群注入新活力。

 

太子道西190-220号原为一列并排16幢唐楼,建于1930年代,采用了当时西方流行的「装饰艺术」建筑风格,是香港第一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昔日被称为「摩登」住宅,吸引不少中产家庭入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这些建筑物由不同人拥有,业权分散。在60年代后期,部分唐楼被拆卸重建,目前只剩下十幢。

 

保留上世纪初建筑风格

 

2008年,市建局根据《市区重建局条例》提交发展计划,展开保育及活化唐楼群作商业和文化用途。整个项目分阶段进行,市建局将楼宇保留下来,并采取「最小干预」的方式,进行的工程只限于翻新及修复,以及提供现代化屋宇设备,保留了原有的建筑形态和主要建筑特征。

 

市建局规划及设计总经理麦中杰向我讲述唐楼内外主要保育的建筑特色,包括建筑群的立面、原装地砖、楼梯、气窗等。其中一个有趣的特色,是唐楼有一个离天花寸许的屋盖,四边留有空隙;由于屋盖比天花大,所以一方面能够挡雨,另一方面能送风及透入天然光,反映当年建筑的小智慧。 

 

延续和丰富花墟地方特色  

 

修复工程现已完竣,有关单位亦全部租出。地下铺位主要售卖鲜花及园艺用品,上层单位则用作商业及文化用途。除了原有商店租户,亦引入新租户包括非牟利机构和花卉兼容产业,如茶艺鉴赏、陶艺工作坊、青少年艺术工作坊等。其中一幢唐楼翻新后,交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管理及营运,活化成社企生活平台,推动社区艺术文化活动、为长者提供兴趣班等。唐楼群在保育及活化后,保留了楼宇的建筑风格,同时亦配合花墟自上世纪开始作为花卉及园艺业集中地的角色,融合新与旧的元素,延续社区特色,并注入活力。

 

历史无价 人间有情

 

我当日探访的其中一个社企租户关苏肖恩表示,去年底开始租用两个单位,售卖乳癌复康内衣,并为复康者提供心理辅导。他们平日会与不同机构协办各类型的活动,让不同种族、年龄、教育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她分享说,当初选择这个地方,是因为喜欢该幢唐楼别具特色,室内间隔和空间感都令人感觉舒服,可以让人敞开心窗。我欣赏苏女士借这个细小的地方,把空间用尽,并与社区共享,建立友爱的邻里关系。

 

另一个租户陶艺创作坊概念店店主梁冠明是活化项目的首批租客,他分享说,平日会在店铺举办不同类型的艺术工作坊,例如茶道班、收藏品研究讲座,也会邀请师傅唱南音,让爱好者一边听曲,一边品尝小点,希望向大众推广文化活动。该单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大部分建筑特色,例如高楼底,当年的地砖和两扇通往骑楼的木门等。走进他的店铺,令人有一种优雅、恬静和怀旧的感觉。 

 

与区议员交流意见

 

参观完太子道西╱园艺街保育活化项目后,我与油尖旺区议会主席叶傲冬及一众区议员会面,聆听他们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及建议。油尖旺区包括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一带,是香港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区内有不少楼龄较高的旧楼。我们就市区更新、楼宇复修、公共空间、社区设施等议题交换意见。我们将一如以往,以真诚的态度聆听地区的意见,保持紧密沟通,大家一同按部就班解决种种民生问题。

 

观看影片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黄伟纶12月17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