纱厂复活 织出新意

2019年5月25日

南丰纱厂曾是纺织业龙头,但随着经济转型,一度成为货仓。为了传承香港纺织业和孕育无穷创意,并配合政府活化工厦政策,昔日的四厂、五厂和六厂现已改建为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南丰作坊和南丰店堂,以新内涵迎接游人。

 

时光倒流 纺体验

 

走进位处荃湾、焕然一新的南丰纱厂,游人可到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欣赏艺术品,参加导赏团和工作坊,认识香港纺织业的历史。

 

馆内的陈廷骅基金会展厅重塑60年代厂房,陈列昔日纺织品,更设示范时间,由专人操作纺纱用的并条机。

 

旅居荷兰的港人刘碧丽回港探亲期间,与朋友麦淑明一起到南丰纱厂游览。她们参加手工纺纱工作坊,学习制作纱线。

 

「纺纱时要一边转动工具,一边拉线,力度和速度需适中,一点也不容易。」刘碧丽说。

 

麦淑明则从纺纱的过程领悟人生道理。「手工纺纱的精髓在于由人手灵活调节,松紧适中才能做出上佳纱线,正如我们处世也要取中庸之道。」

 

新旧融合

 

其他展厅是艺术家舞台,以千变万化的表现手法和主题展示纺织艺术品。

 

艺术家陈丽云以南丰纱厂工人的工作纪录和单据制成碎纸条,编织独一无二的作品,取名「Fabric of CHAT」。

 

陈丽云说:「这件作品看上去似乎是一匹布,但其实是历史纪录。创作时,我邀请市民参与,一边编织,一边闲谈,藉此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唤起他们对香港纺织业历史的回忆。」

 

六厂纺织文化艺术馆传讯主管苏绰玲说,南丰纱厂举办不同展览和工作坊,除了向游人介绍香港纺织业的辉煌历史,也展示纺织业多变和创新的一面。

 

「这里曾是厂房,是生产的地方,现在我们也生产,不过成品是历史和艺术展览,也会示范操作旧机器,让观众体验和了解纺织业昔日的状况。」

 

纱厂活化后仍保留不少原有建筑特色,如后楼梯的旧窗框、灭火用的太平桶,无一不成为游人打卡热点;一幅幅本地艺术家创作的壁画,更令大专生陈振轩和朋友流连忘返:「活化旧建筑可以把这地方的故事融入现代,不至于被人遗忘。」

 

企业 推动创新

 

南丰纱厂现时有不少商户进驻,俨然成为孕育时装界初创企业的基地,协助企业发展品牌。

 

黄家恒受失明父亲启发,与朋友一起研发智能戒指。智能戒指利用骨传导技术传送声音,连接手机后,用家可直接声控多项功能,包括接听电话、收发文字信息等,而且声音只有用家一人听见,私隐度高。

 

这款智能戒指获南丰纱厂旗下的南丰作坊投资基金支持,提供工作空间、零售店铺和资金支援等。

 

南丰作坊联席总监陈浩扬说,虽然香港经济已转型,但时装纺织业仍充满机遇,他希望藉由支持初创企业,为香港引进新思维、新科技,推动业界创新。

 

活化工厦 转变

 

南丰纱厂2014年起改建为融合艺术文化、创意产业和培训初创企业的基地。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在2018年施政报告中提出,重启活化工厦计划,并加入新元素,包括要求改装的工厦将10%楼面面积用于政府指定用途,例如供艺术和文化界、创意产业和创新科技界使用的营运空间,配合香港不断转变的社会和经济需要。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