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促进学生精神健康

2019年5月15日

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没有精神健康就没有健康」(there is no health without mental health),以突显精神健康的重要性。在日常生活中,儿童和青少年经常面对不同的转变或困难,例如:升学、考试、患病、与家人的关系、交友等。良好的心理健康有助应对生活上的各种挑战。不少研究指出精神健康是可以透过教育和生活经验加以培育,学校和家庭的生活体验为儿童和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教育局非常重视学生的普及性精神健康推广工作,包括在不同层面透过整体规划学校课程、积极推动不同的成长和辅导计划、为学生提供多元出路,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提升他们面对逆境和处理困难的能力。

 

学校课程和其他学习活动 促进全人发展

 

教育局一直鼓励学校通过整体规划课程和其他学习活动,为学生提供整全的学习经历,培养他们的正面价值观及面对逆境的能力。现时不同科目/课程已包含相关学习内容,例如小学常识科、初中生活与社会课程、高中通識教育科,以及德育及公民教育课程,让学生获得精神健康相关的知识,培养正向思维和解难能力,明白有需要时尽快寻求专业协助是正确的做法。本局多年来持续提供相关学习材料及教师专业发展课程,支援学校。此外,我们亦强调全方位学习对学生扩阔视野、强化抗逆能力、保持心理和精神健康的重要。例如:学生透过担任健康大使,既可服务他人,亦能多认识自己,培养同理心和坚毅乐观的生活态度。教育局亦大力推动不同的成长计划,如为小学而设的成长的天空计划、在中学推行的多元智能跃进和学生大使---积极人生计划等,藉历奇、团队及解难训练促进学生的抗逆力,培育他们自尊自律、勇于承担和敢于求变的态度。

 

建立多元化升学和就业出路

 

升学和就业是不少学生面对的难关。现时香港有21间本地学位颁授院校,共提供约300个学士学位课程和约400个副学位课程。另外,学生可因应其志向和能力选择其他课程,例如毅进文凭课程和在香港开办的非本地课程等。政府更致力推广职业专才教育,鼓励年轻人按自己的能力和兴趣选择升学途径或投身不同行业。受惠于公帑资助和自资界别的发展,现时适龄人口组别中约50%的年轻人能够在本港修读学位程度的课程;连同副学位学额一并计算,现时已有近80%的年轻人在本港修读专上课程。此外,政府近年落实了一系列措施,进一步增加同学们接受资助高等教育的机会,例如由2018至19学年起,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的高年级学士学位课程收生学额已增加至每年5,000个;透过「指定专业/界别课程资助计划」提供每届约5,000个资助学额,让学生修读配合本港人力需求指定范畴的自资学士学位和副学位课程;以及由2017至18学年起向修读香港自资学士学位课程及指定内地学士学位课程的学生提供免入息审查资助。

 

家校合作 关爱学生

 

家长对子女的健康成长举足轻重,而在协助学生面对压力或情绪问题时,家校紧密合作更是不可或缺。有见及此,家庭与学校合作事宜委员会积极向学校及家长推广《快乐孩子约章》,举办有关培育正向孩子及亲子沟通的讲座;近年并连同家长教师会联会及地域校长会举办讲座,让家长学习如何识别和支援受情绪或压力困扰的学生。教育局亦积极鼓励各地区家长教师会联会及学校的家长教师会响应《快乐孩子约章》,举办相关活动。此外,教育局亦推出名为「家长智Net」的家长教育专题网页,方便幼稚园及中小学家长获得支援学童身心发展的资讯,包括亲子关系、管教子女、如何处理子女的情绪及精神健康问题等。更值得一提的是,教育统筹委员会成立的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专责小组检视了现行推广家校合作及家长教育的方式,亦探讨如何避免过度竞争。专责小组已就制定家长教育的课程架构、推行全港性的正向家长运动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尽快落实,造福孩子。

 

提升学生的精神健康,实有赖社会上不同人士的响应。我们寄望大家能继续携手合作,多一点具体行动去关心和支持身边的年轻人,为他们提供正向的成长环境,让他们积极面对人生,活出精彩。

 

(以上是教育局首席教育主任(特殊教育)刘颖贤5月15日在教育局网上专栏「局中人语」发表的文章)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