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曾俊华网志:摧毁罗马

2014年10月26日

none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上星期,我和金管局、财经事务及库务局的同事,到北京出席了亚太经合组织(APEC)的财长会议。今年会议其中一个主题,是成员国在基建投资、融资方面的合作。周五,国家有份牵头成立的「亚洲基建投资银行」(Asian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Bank)在北京签署了备忘录,两者都反映基建投资的跨国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可以预见,不少亚洲发展中国家很快就要大兴土木,搭上由基建带动的经济发展高速列车。

 

透过投资基建带动经济,东西方都有历史实例证其成效,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修桥筑路、兴建机场等投资,除了有助经济长远发展,更能够直接改善人民生活质素。

 

香港近年的基建投资,由过往几年的平均约400亿元,增加至近年逾700亿元,政府期望通过填海造地、兴建公路、铁路网络等等,让这个有700万人口的城市能够维持并提升城市效率,增加经济容量。

 

不过,要落实基建投资,单靠政府推动不足成事,还需要立法会配合。上年度的立法会工务小组,由于有议员拉布,21个项目未能及时审批,需要顺延至今年会期,个别项目更加要重新招标。经点算,这些项目平均会延误半年,令总成本增加约十亿元。

 

占领运动发生之后,部份议员宣布在立法会展开大规模的不合作运动,可以预见,各项工务工程未来于立法会的审批时间将会更长,令工程进度减慢,造价上升,我和一班负责同事,对此情况都感到非常无奈,无法理解我们眼前的政治问题,为何要以香港整体福祉作为牺牲品。

 

最近,有来自内地的朋友向我推介一本新书:美籍日裔著名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的新作"Political Order and Political Decay"(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这本书长600多页,很难在短时间内读完,我只能靠最近出差的时间,读了一些书评介绍,觉得作者的见解对于眼下的香港,颇有参考价值。

 

福山在90年代推出非常具争议性的成名作"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大胆指出西方民主体制的诞生代表着「历史的终结」,因这种政治体制将能放诸四海皆准,成为人类终极的政治和管治模范。他的论点当年遭受到很猛烈的批评,尤其是后来出现的911事件、金融海啸、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的失败等等,都在在削弱福山的结论。

 

福山在两本新着(《政治秩序和政治衰落》和前作《政治秩序的起源》"The Origins of Political Order"),对于自己当年的观点,作出了一点修正。

 

他提出,维持社会政治稳定,民主制度是其中一个重要部份,但除了民主制度之外,还有另外两个必不可少的部份:强而有力的政府,以及法治,三者缺一不可。

 

福山的研究对象是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政治秩序演变,他发现「政府、法治、民主」三者的先后出现,对于建构社会政治稳定起着关键作用,而三者任何一方出现缺失,都必然造成政治不稳。他以历史上不同例子,例如拥有民主政制,但缺乏有效政府管治的非洲、南美国家和欧洲的希腊等等,引证三者与政治秩序的直接关系。

 

回看香港的现况,大部份参与占领运动的同学和市民对于民主问责制度的诉求是清晰的,但他们目前使用的手段,包括占领干道、不合作运动、蔑视法庭判令等等,对于政府运作、法治根基肯定会造成破坏,而这些破坏,一旦变成香港新的政治范式,影响将不会是短期的,甚或会造成长期的政治不稳定。

 

社会上越来越多声音,担心旷日持久的占领运动会对香港经济造成深远影响,作为财政司司长,我当然密切注视运动对于经济的冲击,但我对经济的忧虑,还不及我担心运动对香港管治和法治的伤害。经济发展总有高低起跌,过去,香港即使面对经济逆境,仍有能力翻身再起,但高效的政府和社会广泛的法治意识一旦破坏了,能否修复、如何修复,谁也说不得准。港大法律系陈弘毅教授昨日提醒,目前的内部争斗将把香港带进「自残」的局面,担心香港会由盛转衰,和历史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城市一样没落。有份参与占领运动的朋友,陈教授的说话绝非危言耸听,恳请你们能以香港未来为念。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但要摧毁罗马,可能只是一念之差。一座伟大的城市,要靠城市的人民自己去保护、延续。共勉之。

 

(以上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10月26日在其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