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遗迹

遗迹:  在启德发展区发现的一口宋元时期方井。

考古

考古:  专家发掘的陶器。

古钱币

古钱币:  钱币的历史可追溯至唐代。

一口井 承传香港历史

2014年04月20日

none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

继2008年在前启德北停机坪发现龙津石桥和前九龙城码头遗迹后,早前在启德发展区内,考古专家在港铁沙田至中环线(大围至红磡段)的圣山北研究范围,发现了由宋元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遗迹遗物,其中一口属于宋元时期且保存状况良好的方井,更是首次在香港发现,显示1,000多年前在启德区内已有人居住。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宋皇台」刻石及圣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被砌割和移平,用以扩建启德机场,以及有关宋帝于圣山及附近活动的传说。学术界方面,学者屈志仁教授早于70年代已发表在这地区发现的宋式陶瓷。沙中线铁路发展项目,正好提供契机透过环境影响评估条例的机制,为这一地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一个系统性的审视。

 

已审批的沙中线(大围至红磡段)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显示,沙中线工程可能影响在圣山北潜藏的考古遗存。因此,港铁按环境许可证规定,委托了考古专家于2012年11月开始在该处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工作,历时一年多至去年底完成。整个发掘面积约14,500平方米,并按现场的实际情况分为164个探坑/探方。

 

专家在其中一个属额外调查范围的探坑,发现了上文提及的方井,由于保存状况良好,遂建议政府将之原址保留。去年底政府把这项发现通知了古物谘询委员会。由于方井位于拟建的第五期基建工程内L9路原定行车道位置,为保育考古遗存,土木工程拓展署修订了L9路的行车道走线,将之移离方井位置,以保育该方井并方便日后将其公开展示。同时,为了更好地保护方井,避免它暴露于空气和受到自然侵蚀,政府先以保护物料覆盖,再回填沙土及设立一个保护区,使方井在一个稳定的埋藏环境下得到保存。这种保护方法常见于内地和欧美,为将来重新开挖遗存提供了更好的条件。由方井的发现,以至原址保育方案的商议,都表现出政府各相关部门合作无间,尽力为我们的都市建设与文物保育取得双赢的解决方法。

 

目前,在这口方井附近的一带地方,并未发现其他考古价值相约而须原址保留的遗存。工务部门会在方井邻近的道路工程施工前,聘请考古专家作进一步的考古勘测,确保工程符合文物保育的要求。

 

除了这口方井外,专家在调查和发掘工作期间发现了三个地层,包括形成于20世纪20至60年代、位处最浅的「填土层」、中间的「晚清民国层」及较深入地底的「宋元层」。「填土层」的遗迹主要是建筑或构建物的基建部分,与该段时期的房屋发展、填海工程或前启德机场建设有关。「晚清民国层」则与当时的农业活动有关,例如灌溉沟、化粪池、灰坑及井。「宋元层」主要有房屋遗迹、井、窑、墓葬及灰坑/垃圾坑等,反映了宋代在九龙城居住的人的生活痕迹。

 

港铁委聘主持考古工作的考古专家对考古遗存完成详细的纪录后,检走出土的考古遗物,以作进一步研究。初步统计分析,约有3,700件重要器物和1,000多箱(长555毫米、宽426毫米、高380毫米)普通器物,包括陶瓷器碎片、钱币、铁块及木头。其中钱币的历史可由现代追溯至唐代,例如公元621年的「开元通宝」、「元丰通宝」及「绍圣元宝」;晚清的「乾隆通宝」至现代的香港一仙(1926年)。

 

由于发掘到的考古遗存数量庞大,专家仍在进行研究和整理工作,全面的考古评估详情将在最终报告发表。而方井的展示安排有待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其中一个值得考虑的方案,是将方井与拟议的宋皇台公园作综合规划,让大家在观赏建于18世纪、见证九龙城地区历史的龙津石桥遗迹的同时,也可参观这批由宋元时期到20世纪60年代的遗迹遗物。

 

事实上,根据文物影响评估机制,所有新基建工程项目的倡议者和相关工务部门,均须研究工程项目会否影响具有历史和考古学价值的地点和建筑物。若有影响,便须进行文物影响评估、制定缓解措施及邀请公众参与。上述启德发展计划的例子,正好说明即使涉及多项关系密切、规模庞大兼复杂的工程项目,政府在赶紧按进度分阶段完成各个项目之余,同时亦会尽力做好文物保育工作。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4月20日在网上专栏发表的文章。)



你的博物馆网站 政府网上书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