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艺术馆于闭馆扩建期间,举办赛马会「艺术馆出动!」教育外展计划,派出专车到各区,把艺术带到市民身边。艺术馆又邀请多位本地艺术家举办工作坊,鼓励市民创作,希望藉此吸纳新观众,并让从未到访艺术馆的市民体会欣赏艺术的乐趣。
香港艺术馆大楼今年8月起闭馆三年,进行扩建,趁此期间推行「艺术馆出动!」教育外展计划。今年的主题是「变‧新」,让学生和市民认识寻常事物「变新」成艺术品的过程。艺术教育专车逢星期一至五驶往校园,星期六和日则停驻公共场所,拉近市民与艺术的距离。
吉祥物介绍艺术藏品
踏入艺术教育专车,迎面而来是四只代表艺术馆重要藏品的吉祥物,包括外表雪白像青花瓷器、代表中国文物的「古仔」;色彩缤纷、代表香港艺术的「阿港」;头顶黑漆漆像一滴墨水、代表中国书画的「阿墨」,以及身上印有帆船图案、代表历史绘画的「油油」。
市民可以在车上触摸艺术复制品,听取导赏员讲解艺术品的制作过程和背景。
香港艺术馆一级助理馆长麦咏雯期望,流动艺术馆计划可以打破艺术馆予人「被动」的形象。
「专车内展出艺术品,又设有互动游戏,让从未到访艺术馆的学生和市民,体会欣赏艺术的乐趣,了解艺术与生活其实很贴近。」
麦咏雯说,艺术馆吉祥物深受学生欢迎,每次到访校园也吸引学生争相拍照。学生们对艺术品「一见钟情」:「车上的艺术品很美、很精致,我很想日后可以到艺术馆看看。」;有些学生更发挥无穷创意,把维港景色画在吉祥物「阿港」身上。
工作坊体验艺术创作
此外,教育外展计划邀请多位本地艺术家举办工作坊,培养市民的艺术眼光,同时体验创作的乐趣。
木雕艺术家王天仁举办名为「将艺术馆带回家」的工作坊,教市民利用被弃置的画框做艺术品。
「艺术馆很多名画都以金碧辉煌的画框裱起,但原来有些画框耗损后无法再用,我就把这些画框切割成不同形状,当工作坊的主角,请市民亲手创作,把带作品回家。」
王天仁认为,用经过时间洗礼的旧画框制作艺术品,可为作品增添生命力,也带出朽木可成材的理念。
参加者认为,工作坊拉近了他们与艺术的距离,也可让被弃置的画框重获新生,一举两得。
要了解更多艺术教育专车和本地艺术家工作坊的详情,可浏览香港艺术馆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