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邮政服务

邮政服务:  旧邮政总局大楼1911年落成,位于毕打街和德辅道交界,即环球大厦现址,服务市民达65载。

历史建筑

历史建筑:  旧邮政总局于1976年清拆,当局保留了少量构件和建筑装饰,包括楼梯的栏杆和大柱。

敬业乐业

敬业乐业:  黄景文1964年加入邮政局,工作38年,从临时三级邮务文员做起,晋升至邮务监督。

邮政工具

邮政工具:  展品包括量度邮件重量的天秤式信磅和法码,反映时代变迁。

售卖邮票

售卖邮票:  邮政局1950年代推出邮票自动售卖机,方便顾客购买邮票,并减轻职员的工作量。

工作点滴

工作点滴:  77岁的苏林忆述在柜位工作,最怕算错售价而要赔钱。

女性专柜

女性专柜:  1950年代起,总局特设专柜服务女顾客。(香港邮政提供)

邮政员工话当年

2014年06月08日

旧邮政总局是本港上世纪重要地标之一,1911年落成,座落于毕打街和德辅道交界,即环球大厦现址。大楼服务公众65载,清拆至今已近40年,旧员工多已退休,但种种往事,依然历历在目,记忆犹新。香港邮政现正举办展览,以旧邮政总局为题,通过员工昔日的工作点滴,回顾邮政的历史变迁。

 

在旧邮政总局时代,分拣邮件全靠人手。港岛区的邮件收集后先运到邮政总局,职员在桌上逐一整理,写了地址的封面一律向上,盖销邮票后再分拣。



分拣信件  工作辛劳

 

现年68岁的黄景文在邮政局工作了38年,从临时三级邮务文员做起,晋升至邮务监督。他回忆早年派到拣信部,工作非常辛劳。「拣信枱有48格,我们要站着工作,这样动作较快,灵活得多。每日工作七个小时,平均一小时拣1,500封信。下班回家,手脚和脖子都累得不能动。」

 

当年拣信部有20多人,却只有四张椅子。「同事争着早些上班,一到公司占了座位便不起来,连洗手间也不上。没椅子的同事爱捉弄占了座位的,编个故事说有人打电话找他,等他到饭堂接电话回来,椅子已给人占了。」

 

数算邮票  小心翼翼

 

二次大战后,市民对邮政服务需求甚殷,总局地下大堂的邮票销售柜位有增无减。苏林1958年加入邮政局,在拣信部工作才一个多月,便调派到柜位服务。

 

「我们那时刚入行,经验少,最怕遇上写字楼文员。他们只会在纸上写,例如要买多少个一角、一角半和两角半的邮票。懂得用算盘还好,否则只好慢慢算,算少了,顾客不哼声,晚上结帐时才知道自己吃亏了。」

 

苏林说,当时月薪270元,算错了就很糟糕。「有位同事第一天少算了七、八元,第二天又少算了五元,第三天便不掌柜位了。如果这样亏下去,自己的工资也不够赔。」

 

邮票旧称「士担」,即英文stamp的译音,早期纸质很薄,容易黏在一起。苏林说,每次出售大额邮票都小心翼翼,一个不留神,把两个邮票当作一个,晚上结帐时又要赔钱了。

 

「有位同事比较紧张,凡卖大额邮票都很害怕,扯出来后揉了又揉,才把邮票交出去,但马上又向顾客要回来再揉,差不多破了才放手。顾客接过邮票,发现邮票上的胶水都没了。」

 

特设专柜  服务女客

 

1950年代起,总局特设专柜服务女顾客,当年对象多为外籍人士。苏林忆述,外籍妇女一般都穿得很时髦漂亮。

 

「她们多住在山顶,要坐缆车赶回家。当时缆车班次较少,错过一班要等较长时间。她们到邮局看见这么多人排队,没有空调,只得一把风扇,夏天又热得厉害,于是要求开设柜位专为女士服务。」

 

那时到邮政总局光顾的市民很多,每天都挤得水泄不通。黄景文说:「顾客到邮局寄信,排队时间长了,脾气就来了。职员工作量大,做得不耐烦,态度也没那么好了。我们当年请艺员拍了一出顾客服务短片,提醒同事要提高服务水平。」

 

这出短片正好让看展览的市民细味当年的情况。50年代影星吴桐在片中分饰孖生兄弟两个角色,哥哥是邮政局柜位职员,弟弟售卖相机。由于哥哥服务态度恶劣,连累弟弟上酒楼吃饭也遭伙计冷待。最后哥哥一改前非,以礼待人,大受顾客赞赏。

 

「邮历香江──从旧邮政总局大楼细味香港邮政历史(1911-1976)」展览现正在香港文物探知馆举行,展出昔日邮务照片、邮政工具和旧邮票,并设多个旧邮政总局大楼模型,欢迎市民参观。

 

展览资料详情可浏览香港邮政网页



文化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