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专业画师

专业画师:  专门绘画大型电影广告的画师周强,为展览重绘六幅大型电影海报。

大型海报

大型海报:  周强重绘的其中一幅电影广告画 --《马永贞》(1971)。

戏院展厅

戏院展厅:  展览厅化身为旧日戏院大堂,让观众感受更深。

电影特刊

电影特刊:  在五、六十年代,一本电影特刊售价两毫,利润一般拨作员工赏金,即「下栏钱」。

电影戏票

电影戏票:  旧日的戏票按座位订价,分前、中、后座,有些戏院更设有超等座及二等座。

手划座位

手划座位:  油麻地戏院《破戒大师》后座座位表,显示最多可容纳约800名观众。

旧日戏院

旧日戏院:  摄于1968年的丽声戏院,位于弥敦道,约为今日始创中心的位置。(电影资料馆提供相片)

昔日情怀

昔日情怀:  香港电影资料馆展览策划王丽明希望新旧影迷从展览中感受昔日戏院的人情味。

影画广告话当年

2014年02月09日

在挂满大型手绘电影广告画的戏院外,跟朋友一边吃着烤鱿鱼、炒风栗,一边与数百名观众在红红的布幕外等候进场,是不少香港人旧日上戏院的集体回忆。香港电影资料馆正举行「旧日戏院昔日情」展览,特邀资深画师周强重绘多幅电影广告画,连同旧式戏院捐赠的约130件电影文物一同展出,让观众领略昔日电影院的文化风情。

 

上世纪初,电影在香港日渐普遍,戏院门庭若市,大型电影广告画亦应运而生。这类手绘画多挂在戏院大门两侧和外墙,以广收宣传之效。



67岁的周强是本港一百多位电影广告画师之一。他是越南华侨,自小跟随母亲出入戏院,加上喜爱绘画,经母亲友人引荐,十多岁已入行,在胡志明市当戏院广告画学徒。他从基本功学起,先掌握上底色、混颜料之法,稍见功底以后,再研习如何拟定铅笔草稿、打网格、上色、写字等,前后三年,才满师自立。

 

作画最怕雨天

 

一瞥而过的广告画,处处显露画师功力。例如绘画人物面部表情,画师为捕捉神韵,必先在原图打上网格,再按比例把网格放大到画板上。又例如在画上写字,亦须先拉线定位,才可下笔,确保字体不歪斜。

 

谈到个中甘苦,周强说最怕下雨天。他说:「下起大雨来,广告画上人物的脸就像在哭,因为水流下来颜色会掉。我负责的部分最难,就是拿盛满胶浆的喷水壶,蹲下来往画上喷胶,避免掉色。喷完站起来,只觉满天星斗,最辛苦就是这个工序。」

 

见证行业兴衰

 

80年代初,周强加入香港电影广告画行列,为油塘的满堂、牛头角的奥斯卡和帝国、荃湾的好景等多间戏院绘画广告画,直至80年代后期行业式微才退出。

 

他说:「手绘的味道始终不一样,全套功夫,有字和颜色的配搭。这一代已没人懂得,十分可惜。」

 

重现昔日情怀

 

周强这次特别为香港电影资料馆重绘《黄飞鸿狮王争霸》(1957)、《紫钗记》(1959)、《独立桥之恋》(1959)、《不了情》(1961)、《星星月亮太阳》(1961)和《马永贞》(1972) 等六幅广告画,是希望年轻人能认识这门工艺。

 

香港电影资料馆展览策划王丽明说:「一幅广告画一般需要一位师傅和两至三位徒弟一起完成,除了人工,广告画每两星期要换一次,成本很高。另外,电脑喷画技术日益进步,成本便宜,戏院于是不再聘用广告画师,行业渐渐式微,最终被淘汰。」

 

今次展览亦展出约130件戏院文物,包括戏桥、电影特刊、手划座位表、戏票、体重磅、旧戏院照片等。

 

戏院趣闻轶事

 

戏桥是当年电影最普遍的宣传品,类似「剧透」,方便观众理解电影内容。至于电影特刊,则需观众自掏腰包,售价两毫,在50、60年代差不多是半张戏票的价钱。

 

王丽明说:「我们听前辈说,观众买票时,即使没有表明购买特刊,职员也会随票附上,并自动把钱扣下,而观众一般也乐意接受。对戏院的员工来说,这些是『下栏钱』,因此都很积极推销。」

 

王丽明希望市民可以从展览感受昔日戏院的人情味,「现在的戏院和观众的距离比较远,例如可以在互联网上购票,到戏院在电脑刷咭便可拿取戏票,少了人与人的接触。以前看电影,动辄一千多观众一起进场,气氛和人情味强烈得多。那时甚至会有所谓『扯衫尾』的情况,即是父母只买两张票,再带两名子女入场,四个人挤在两个座位里,相互之间的感情更形密切。」

 

有关展览详情,欢迎浏览香港电影资料馆网页



文化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