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爱艺术吗?自问有侦探头脑吗?香港艺术馆首次把侦探故事和展览结合,在尖沙咀文物探知馆举行「不翼而飞」艺术教育展览,以博物馆藏品失踪为背景,引导参观人士走进模拟艺术馆的后台,按馆长留下的线索侦查失物下落,让人一新耳目。
过程中,参观人士按着提示走过馆长的办公室、修复组人员的工作室、博物馆卸货区、布置中的展场等,其间可翻阅放在展场的资料档案,并留意四周的蛛丝马迹,逐步追寻失踪的藏品。
寓参观于侦查 艺术教育零压力
香港艺术馆馆长莫家咏说,参观人士专心按提示追查失踪展品,不知不觉间便取得关于艺术家、馆长策展内容、所用材料等资料,过程充满趣味,更能增长知识。
「以往我们以艺术教育节目为主,一般采用学校教材套方式,或在展览设立教育角落,配合工作坊或工作纸,让参观人士从中学习。这个展览却截然不同,我们希望做到零压力、没有工作纸。」
莫家咏说,大家可通过展览了解到「现成物艺术」的知识,活学活用,把日常用品转化为艺术。
「这次要大家追寻的展品本身就是件现成物艺术品,所用材料并不起眼,街头随处可见。一些被人当作垃圾的东西,凭借想像力和创意,往往能变成艺术品。」
「艺术不一定要高深。现成物艺术的妙处,在于化腐朽为神奇。我们希望参观人士不要忘记,艺术在意想不到之处,也在日常生活之中。」
眼耳手并用 感官新体验
追寻失踪艺术品,除了看,也要听,留意每条声音线索。著名敲击乐大师龙向荣以藤枝、筷子、波子棋、胶袋等日常用品,创作属于该艺术品的声音,希望大家发觉平常不起眼的物件,其实也兼具美感和启发性。
「运用想像力,这就是艺术。香港的教育往往是填鸭式,但音乐或艺术就是发挥想像力,不仅靠眼睛,而是能静下来,听听声音。」
龙向荣认为,场馆特意把「声音走廊」的灯光调暗,有助访客跳离忙碌的生活,集中思考。
「现今的小孩要学习很多东西,都很忙碌,没太多时间思考。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其实很需要停一停、听一听、想一想。」
这个展览还跳出传统模式,参观人士可触碰展品,感受更深。参与制作失踪艺术品的本地艺术家王天仁表示,该作品经过改良,结构稳固,既保留粗糙的特质,又不会弄伤触摸的人。
他认为,在当今电子产品挂帅的时代,人们接触实物的机会越来越少,这个展览正好提供难得的感官体验。
「我们强调触感,因为触摸不同物件会有不同感觉。现今人们更多使用平板电脑,其实这会削弱感官。很多虚拟影像看似震撼,但其实都是我们触摸不到的,无形中断绝了我们接触世界的机会。」
神秘礼物 即场创作
王天仁指,展览富教育意义,具历奇味道,并富香港特色。
「创意就像天马行空,如香港的茶餐厅般,鲍鱼也可放进即食面去。我创作时没什么负担,不管用的是螺丝、钉,又或是入榫,只要我想得出,效果不错,都一律采用。」
「雕像一般是大型物件,但香港环境细小,要在狭缝中完成工作,往往依靠组装。每次展览重新建造,然后拆掉,这是香港独有的味道。」
前来参观的「侦探们」如能找到失踪展品,会获赠神秘礼物。场内又设「DIY房」,展出王天仁设计的大怪兽,大家可参与制作。
莫家咏说︰「参观过程学到的知识可在DIY房应用。大家可利用不起眼的纸皮等材料,与艺术家一起创作。」
展览至12月27日结束。在圣诞节快到的日子,爱艺术、爱思考的你不妨把握时间,齐来查探失踪艺术品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