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营盘旧精神病院立面、尖沙咀大包米讯号塔和扫杆埔马场先难友纪念碑最近获列为法定古迹。这三幢历史建筑外型各具特色,除为城市面貌增添色彩,更见证社会重大变迁,其历史意义尤堪细味。
西环地标
屹立于高街二号的旧精神病院立面建于1892年,是西环地标。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一级助理馆长潘佩婷说,只要一提起高街鬼屋,大部分人就知所指何物,这名称无关迷信,纯为大众的集体回忆。
该立面布局呈L形,长的一边面向高街,短的一边朝东边街,属古典巴洛克风格,在本港极为罕见。拱形游廊宽阔明亮,下方粗琢花岗石挺拔自然,气势雄伟,多出本地电影在此取景。
这座建筑物原为国家医院护士宿舍,旁边的红砖建筑是华人精神病院,供转送广州惠爱医院接受长期治疗的患者暂住。广州在1937年沦陷后,中转安排戛然而止。
鉴于当时精神病院床位日益紧张,当局于1939年把护士宿舍改作精神病院女病房。青山医院落成后,大楼才改为日间精神病门诊部,运作至1971年,数十年间,见证本港精神医疗服务的发展。
「寻找古迹的昔日故事,是具挑战性的工作。旧精神病院是政府物业,政府档案保留当年第一手资料,能够完整地重塑这儿的往事。」潘佩婷说。
准确报时
历史建筑多有任务在身,服务公众,尖沙咀大包米讯号塔的任务就是为海员和市民准确报时。
天文台于1907年兴建讯号塔,摆放原置于附近前水警总部圆屋内的时间球。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一级助理馆长莫玉霞说:「每日上午约12时45分,铜制的时间球由圆顶慢慢升至顶尖,至1时正徐徐降下。这时市民便知道准确时间,船只也可以根据此讯号校正航海计时器。由1920年起,时间球每日升起两次,时间改为上午10时和下午4时。」
讯号塔外型典雅,以红砖配上浅色石构件建成,色彩对比夺目亮丽。方形塔身稳重坚固,角位弃用常见的方角,改为斜削角,平实中见活泼。
讯号塔原本只有两层,后来为免被高楼遮蔽,在1927年加建一层,塔顶改成浅绿色,呈半圆形,古典秀丽。后来无线电普及,讯号塔于1933年完成历史任务。
纪念遇难
扫杆埔马场先难友纪念碑建于1922年,悼念1918年2月26日跑马地马场大火的600多名死难者。协助救援的东华三院在大火后向政府提议立碑悼念死难者。
纪念碑位于现时香港大球场上方的山坡,最高一层地台有两个凉亭,中央为纪念牌楼,左右两旁设化宝塔,配合瓦顶屋脊和陶塑装饰,整体设计中西合璧,尽显香港中西文化交汇的特色。
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一级助理馆长袁赐弟说:「这个纪念碑代表政府、东华三院和市民三方合作捐款筹建的成果,是香港赈灾史上的重要事件。」
全港现有111项法定古迹,是历史重要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