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在其网上专栏表示,就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曾否被裁截的谜团,按香港艺术馆人员的推断,其实应不曾发生,因「虹桥桥顶」这个高潮场境,在现存《清明上河图》是在正中央位置,除非裁截者刻意把它保留在此。
曾德成今天(11月7日)发表以「《清明上河图》『密码』」为题的撰文。他指出,明朝李东阳曾提出疑问,原作之前该有宋徽宗以瘦金体写的「清明上河图」题签,而且还该有一段描绘远郊山水的画面。
后来又有不少人觉得长卷的结束太突兀,例如前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也曾撰文,认为图画的场面还可以延展到金明池为止。这就是说,画面或前或后都有可能被裁截。
然而,3年前《清明上河图》原作在香港展出时,香港艺术馆要为它制造玻璃专柜。《清明上河图》原作整画面长5.28米,加上头尾的装裱,专柜要长达12米,由两块长6米的玻璃制成,刚好在中间并合。
当时艺术馆馆长司徒元便发现,在灯光下,专柜正中间两块玻璃的接合缝,在《清明上河图》画面上留下1条阴影线,线条正好落在画的正中央,而这点正好就是《清明上河图》的重心所在,即虹桥桥顶;无论桥上桥下、河里岸上,画家都花了最多心思。
因此,这个画面正好在长卷的中心,看来并非巧合,而是在这幅有几百个人物、无数场景的长卷精心安排;以此推断,《清明上河图》的出长卷并无被裁截过,除非裁截者刻意把虹桥保留在原来正中央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