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不断转变,考评制度作为教育事业中的重要一环,亦须因应社会及教育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改进。20年来,考评制度的其中1项全球性转变,就是在公开评核中,逐步加入校本评核的元素。
公开考试一直被视为筛选工具,把学生的能力区分为不同等级,从而发挥分流作用,决定学生继续升学或就业;影响所及,尽管课程改革的目的是配合社会需要,尽量发展学生的各种能力,但公开考试仍主导�中学的学与教。
校内的评核亦多模拟公开考试,倚赖纸笔考核,令应用知识、创意思维、沟通等难以纸笔考核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世界各地教育系统的经验显示,在公开考试引入校本评核可以改善以上的问题。
由于校本评核会透过多元化的课业评核学生在各方面的表现,因此能带来正面的学习效应。教师可以作出适时的回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强弱项,从而不断改进,提高学习成效。
全面评核学生能力
恒常的评核可以较全面地评核学生的能力,减轻学生应付「一次过」公开考试的心理压力。
校本评核是整个课程规划、学与教及评估过程中,不可分割的部分,应以日常的学与教活动为评核内容。
例如,中国语文科的日常课业、理科的实验作业、通识教育科的独立专题探究、视觉艺术科的创意作品,都是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
学校规划课程时,可参照校本评核和公开考试的占分比重,预留足够课时进行有关活动,也需参考课程及评估指引内的建议,平衡兼顾评估的质与量,把校本评估融入日常教学活动中,避免学生和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于评估活动,因而影响学习效能。
其实,公众普遍认同校本评核的理念,但部分人士忧虑评核是否公平、师生工作量等问题。
课程发展处及香港考试及评核局因应各界的意见和疑虑,重新检视各科校本评核的设计和作出修订,包括减低校本评核的要求及比重,采用循序渐进的推行策略,就现时尚未引入校本评核的科目,向学校提供过渡安排及推行模式的选择方案,从而调校实施的步伐,以照顾学校间的差异,并让教师有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掌握校本评核的要求和程序。
评分水平趋向一致
考评局将制作单张及光碟,向家长和公众人士介绍校本评核的理念及推行方法。
考评局将制订评分准则、示例及指引,使教师所作的评分可趋向一致;并开办教师培训课程,加强教师对校本评核的认识。
个别科目由考评局委任统筹员,负责解答教师的疑问;考评局亦会跟进处理学校在进行校本评核时遇到的困难。
香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已清楚了解自己所教学生的水平,只要得到适切的指导,便可充分掌握评分标准。
不过,教师并不一定熟悉其他学校学生的水平,因此,不同学校的教师在评分宽紧上存在差异,是可以理解的。
要消弭这种差异,考评局必须制订调整机制。校本评核的成绩将参照学生的公开考试成绩而调整,但学校评定学生的次第则维持不变。
至于考生人数较少,以及评核内容与公开考试极不相同的科目,则采用非统计方法调整。
有效机制防止作弊
有人担心学生缴交的课业并非本人作品。其实,所有学校都有行之有效的校内品质保证机制,防止学生作弊。
问题的症结不在于防范学生作弊,而在于社会、学校、教师和家长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诚信价值。
学生重视诚信,学校的品质保证机制有效,才可彻底消除作弊的行为。
事实上,香港推行校本评核的历史相当悠久,已累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
到2007年,将有15科会考科目和13科高考科目包含校本评核的元素。考评局将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一套完善的机制,确保新学制的校本评核能顺利推行。
(以上是教育统筹局常任秘书长罗范椒芬10月8日发表「罗太与你共建新学制」系列文章 ---「考评制度 与时并进」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