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ease use a Javascript-enabled browser. 050423tc11001
香港政府新闻网  
 香港政府新闻处网上采访室
*
2005年4月23日
*
*
*

亚洲单一货币有助稳定发展

*

     假如我们有亚洲团结一致这种感觉,那么,亚洲单一货币体制将更加有助亚洲团结,又或者帮助我们一�迈向这个团结目标。

 

     不过,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简单。

 

     首先,亚洲在地理上覆盖甚广,由亚洲西部地缘政治上属敏感和石油资源丰富的地区,一直向东伸延至(尽管未必人人同意)大洋洲。

 

     亚洲作为世界第3大区,比美洲和欧洲都更为多元。亚洲人口,占全球人口60%,但在全球本地生产总值,却只占不足四分之一。

 

     亚洲区内有日本这样经济发达的国家,也有全球最贫穷的经济体系。单是日本,已占亚洲本地生产总值的52%,也占亚洲金融资产的60%。

 

欧罗面世须五十年

 

     第2,亚洲与欧洲不尽相同。欧洲需要单一货币,作为政治联盟的其中一个元素。而在2001年确立欧洲单一货币体制前,欧洲为进行政治和经济整合,付出了逾50年的努力。

 

     可见,即使目标一致,要推行单一货币,也要付出半个世纪的时间。

 

     第3,欧罗已获广泛接受,成为美元以外的一大选择。第3种全球货币是否尚有余地发展,目前情况并不明朗。

 

     我们不可忘记,在欧罗推行成功前,欧洲尝试过不同的货币安排,例如蛇形浮动汇率制度或爬行钉住汇率制度,结果引来不少投机冲击。

 

     假如在过渡至单一货币体制期间,亚洲货币受到同样的投机冲击,亚洲的团结和共识是否可抵御得来?

 

需要稳定金融体系

 

     第4,要设立单一共同货币,就需要稳健、有深度的金融体系和市场,包括在体制上的强大支援。

 

     亚洲刚从巨大的金融危机复苏过来,而我们的金融体系内不少弱点,也在这场危机中显露出来。要推行如此重要和具策略意义的措施,我们的体制和市场基础是否已准备就绪呢?

 

     这些都是须深入探讨的问题,在前景明朗之前,须经深思熟虑,才能解答。

 

     不过,全球化和亚洲经济整合为我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将大力驱使我们思考应否朝�亚洲单一货币的目标进发。

 

亚洲商品出口激增

 

     亚洲受惠于全球一体化,大家有目共睹。亚洲在世界商品出口所占的比重,已由1985年的10%,增幅多于一倍。

 

     亚洲区内贸易,同期的平均增长率达每年14%,是全球出口平均增幅的两倍,并占亚洲东部出口的一半,而这个比重在1980年代中期只是3成。

 

     贸易以制造业产品为主,而尽管由于产品链不同的环节的分工遍及亚洲各地,但最终的消费火车头,仍主要在亚洲以外地区。

 

     亚洲的真正议题,是本身能否在区内创造推动内部增长的火车头,而不是主要倚赖出口。

 

动力源于直接投资

 

     由此,我们触及另一问题,就是单一货币或共同货币是否有助促进亚洲区内贸易和投资。

     亚洲工业重组和整合,动力源于外来直接投资流动,尤其是区内的外来直接投资流动。

 

     流入亚洲的外来直接投资总额,已由1990年代初期的200亿美元,增至2003年的1,032亿美元。

 

     根据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提供的数字,在发展中的经济体系之中,香港是最大的外向直接投资者,就全球出口外来直接投资总额而言,则占第7位。

 

金融服务比重仍小

 

     香港在世界各地的出口外来直接投资总额,在2003年年底达3,360亿美元,当中在亚洲区内的投资为主。

 

     但容我直言:亚洲对内、对外的贸易,还是以制造业产品为主,服务业,特别是金融服务的比重仍很小。原因何在?

 

     答案在于亚洲天然资源丰富,制造业蓬勃,但金融服务却相对较弱。

 

     区内金融业以大型本地银行体系为主,各地资本市场仍很分散,也未开始建立强大的退休及社会保障基金,以照顾老化人口。

 

     亚洲整体来说,与全球各地之间的往来账略有盈余,数额相当于2003年亚洲的本地生产总值的1%。

 

     大部分往来账盈余投放在欧美金融市场,所持外汇储备约达2万亿美元。这些资金多数以外来直接投资或海外有价证券投资的形式,回流亚洲。

 

区内储蓄多投区外

 

     因此,亚洲与区外资本市场之间,存在总投资回报互换的关系。

     我们把大部分储蓄投放区外,购买美元及欧罗长期债券,赚取每年最高达4%的回报;这些资金又成为回流亚洲的外来直接投资和海外有价证券投资,经杠杆作用赚取高达10 - 15%的总回报。

 

     这种关系既能互赖互惠,又能分担风险,对各方都有利。不过,我们如果真的要考虑采用共同货币,就必须想想先如何巩固本身的内部金融体系。

 

     众所周知,自第1、2阶段亚洲债券基金在2003年6月和较近期在2004年4月相继推出以来,亚洲各地财长和中央银行一直致力建立一个有深度、流动性高的亚洲债券市场。

 

     我任职财政司司长时,也曾积极参与早期的讨论。

 

     香港金融管理局正全力与区内的中央银行合作,准备推出这两项产品,特别是将供零售的第2阶段产品。

 

体制殊异阻碍交易

 

     第2阶段方案的目的,是加快推广新产品、改良亚洲金融市场基建,以及减少亚洲各地市场不利于金融产品区内买卖的规管障碍。

     在这方面,基于种种历史因素,亚洲各地法律及体制背景殊异,重重规管屏障无意中形成,阻碍了区内各地间多种金融产品的买卖。

 

     亚洲区内实体商品的自由贸易与日俱增,但金融产品的自由贸易却相对有限,这现象有点矛盾。

 

     举例来说,在卢森堡注册的互惠基金、或是在爱尔兰上市的债券,要在亚洲区内买卖,并不困难;香港的互惠基金要获准在区内市场买卖,或是别的亚洲互惠基金要来港,却没那么容易。

 

逐一审批并不合理

 

     每项亚洲金融产品都须逐一审批注册,才可供买卖。正因如此,亚洲各地金融产品鲜有交叉买卖。

 

     这种情况并非合情合理。其实,亚洲各地大可按照国际准则,调整彼此的规管标准,以收互惠互利之效。

 

     为此,香港证券及期货事务委员会已开始与区内其他司法管辖区签订意向书,以便按照国际(国际证监会组织)准则,加快调和规管制度,互相接轨。

 

     迄今,我们已与印尼、泰国和斯里兰卡签订意向书。这些双边文件将促进亚洲金融产品(首先是互惠基金)在区内的买卖,并奠定基础,让第2阶段亚洲债券基金在亚洲各地的零售市场出售。  

 

区内证监加强协作

 

     我们与区内各中央银行和证监当局共同努力,以务实而具体的工作方针,逐步加强在规管方面的协作。

 

     香港与其他地方在规管协作方面各取所长、互相协调后,定可让更多亚洲金融产品在区内买卖。

 

     这样,便会有相当关键数目的亚洲储蓄,再投资于亚洲区内。亚洲金融服务如不加快自由买卖,货币融合将难以实现,更遑论要成功。 

 

     总括来说,我们一定要先学行才可学走。对于亚洲在金融货币方面的协作,我们要实事求是,先提供促进金融服务产品自由买卖的条件,才开始去讨论货币融合和协作。

 

     博鳌论坛既为亚洲区内盛会,正好让我们坦诚交流,加强了解、增进友谊,进而建立自由兴旺的亚洲市场。

 

区内伙伴紧密合作

 

     香港是亚洲时区内的重要金融中心,定当与所有贸易伙伴和亚洲伙伴紧密合作,为日后金融货币上的进一步合作做好准备。

 

     从稳定和发展亚洲经济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建立亚洲单一货币是大有理由的。如要避免1997、98年区内多国货币体制同遭重创的事件重演,亚洲单一货币更是极其重要的。

 

     就这议题,我今天不谈宏图大略,只尝试提出切实的方向。不过,我们身在亚洲,自然深知「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以上为署理行政长官曾荫权4月23日在海南省举行的博鳌亚洲论坛2005年年会全体大会上的发言全文中译本)

署理行政长官曾荫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