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维港两岸展示香港发展

2022年6月22日

行政长官林郑月娥表示,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海滨不只是香港市民乐意前去享受的公众空间,更是展示香港最新文化艺术发展和科学创新成就的大舞台。「艺术@维港」活动的特色是公私营合作,她希望这种民、商、官合作的精神在香港落地生根,发扬光大。

 

以下是行政长官林郑月娥622日出席「艺术@维港」展览开幕典礼的演辞

 

霍启刚议员(立法会议员)、陈南禄主席(赛马会主席)、Daryl(信和集团副主席黄永光)、薛先生(新世界发展执行董事薛南海)、Stanley(博物馆谘询委员会主席黄远辉)、各位嘉宾、各位传媒朋友:

 

今日真的是非常高兴,在一个天朗气清的早上与大家聚首一堂,在维港海滨共同见证我们为了庆祝香港回归25周年而举办的一个大型户外艺术活动。这已经是我在一星期内第二次来到维港海滨主持大型活动的啓动礼,上星期是「仲夏‧维港」,而今日就是「艺术@维港」,这说明维多利亚港两岸的海滨已经不只是一个香港市民乐意去享受的公众空间,而且成为一个展示香港最新发展的大舞台,无论是在文化艺术发展或是科学创新方面的新里程。

 

在这个大型活动的过程中,我想回顾一下我们香港维多利亚港在过去一段日子的发展,而我很有幸见证亦参与了维港接近20年的发展---由最初的填海,从而引发了20年前维港填海的争拗,甚至要打官司,到特区政府决定还港于民。早期工作主要是打通这海滨,属于accessibility,令市民可以走近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可能年轻的人士不知道,以前是很难走到维港海滨的,因为有货物起卸区、有临时停车场、有政府建筑物、渠务署抽水站等,总之所有东西都设在维港海滨,令市民无法亲近我们这美丽的维多利亚港。

 

经过了一段时间让维港海滨更加通达后,接下来的工作就是connectivity---如何把维港的海滨连结起来,让我们的市民能够像在港岛区由东区一直走到西区。这个梦想已经逐步实现,现时随着我们在北角完成Boardwalk---在海面的步道后,市民应该可以真的畅游港岛海岸,但这项工作仍需要海滨事务委员会继续努力。

 

接着我们应该如何用好这维港两岸?就是creativity and diversity,令维港两岸更加多元、更加富有创意,以配合香港的城市面貌。今日这活动「艺术@维港」就是注入这两个元素,既有很多本地艺术家为我们创作,也在艺术创作中注入科技元素,所以称为艺术有理,是理科的理。

 

这活动还有一个特色,就是公私营合作。我记得在去年,我首先与新世界的郑志刚博士(新世界发展执行副主席兼行政总裁)谈论建议大家一同合作办一个维港两岸的艺术展览,否则我们的资金可能只足够做港岛区的艺术装置---除非马会多给我们一些资源---但有了私人发展商的合作,我们这次「艺术@维港」是维港的两岸,康乐及文化事务署主要集中在港岛区,跟很多艺术家合作,而在维港的另一岸,即九龙半岛的海滨,由三个有物业发展的发展商负责,包括有我刚才说的新世界集团旗下的K11、信和集团和嘉里集团,非常多谢你们参与。

 

但我想在此提及,还有第四个发展商,就是九龙仓。九龙仓在尖沙咀都有物业,但其支持的项目其实都是艺术有理,就是配合香港科学馆在7月将会开幕的大型恐龙展,制作了一个大型机械恐龙,大家离远都会看到这只暴龙。这种公私营合作,真的令我们的工作更丰富。当然还有香港赛马会---赛马会近年真的大力支持我们在文化艺术、体育的发展,本着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的精神,我认为香港赛马会慈善信托基金其实是代表着广大香港市民。这类合作展现民、商、官的三方合作,我希望将这种民、商、官的精神,在香港落地生根,发扬光大,不再搞一些很泛政治化、挑拨离间、抹黑某一方的情况。

 

说到发扬光大,其实这次「艺术@维港」只是播下了一粒种子,我和郑志刚博士有一个共同的宏大愿景或目标,就是希望将这些公共艺术和科技发展到全香港。我曾经在2015年和Adrian(郑志刚博士)一起到过意大利威尼斯的国际艺术双年展,我其后在2018年到过德国林道的诺贝尔奖得主大会,他们举办如此大型的国际级活动,令整个城市的艺术和科学氛围非常丰富,走到哪里都看到艺术,走到哪里都看到科学家如何发现一些新事物。我觉得近年经过我们大量的城市建设,香港都有条件去办,不要说每年,亦不要如每五年庆祝回归,譬如每两、三年,我们可以有一个大型的全港国际艺术科技双年展。这个工作,我寄托给我们立法会文化体育界的议员霍启刚先生,我们日后会向你「追数」。

 

今天真的是一个很开心的日子,我在此再次多谢支持我们这些项目的企业,还有支持我们的本地艺术家。我可以肯定地说,香港未来的文化艺术和创新科技发展,一定会再上一层楼。多谢大家。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