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有利环境 守护学童精神健康

2022年6月1日

教育局表示,对近日的学童自杀事件感到非常难过,期盼与各界携手守护孩子。当局制作家长便览、举办网上分享会等,提升家长对青少年自杀的认识,并加强教师训练,及早识别有自杀风险的学生。

 

以下是教育局教育心理学家陈惠敏61日在该局网上专栏「局中人语」发表的文章

 

学校于4月的特别假期及复活节假期后逐步恢复面授课堂,我们喜见学生可以重回校园,逐步重拾正常的学习和社交生活。然而,个别同学在成长阶段或许会受到学业、家庭或朋辈关系等问题困扰,需要好好处理。对于近日发生的学童自杀事件,我们感到非常难过,期盼与各界携手,加强「守门人」角色,同心协力守护孩子。

 

良好人际关系是面对逆境的最重要元素

 

家长是孩子的重要守护者。孩子在成长的不同阶段,面对转变中的挑战和逆境时,有机会感到困扰、无助和绝望。研究告诉我们,良好的社交技巧,有助孩子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从而保持较佳的精神状态以面对逆境。因此,家长在家中可以藉着与孩子分享、阅读、玩游戏、进行角色扮演和参与群体等活动培养孩子建立正面人际关系的能力,以及学习拥抱人际互动中有机会出现的不安与挫败。我们相信,绝大部分家长对子女所说或所做的都是出于对他们的关爱,只是有时不了解说话或行为所引致的长远影响,例如,有时家长发现孩子有精神健康问题或自残行为,但没有告诉学校,因而延迟了治疗或得不到学校的配合,使孩子的情绪恶化,甚至带来悲剧。

 

为协助家长了解青少年自杀的警号、保护因素、危险因素及支援他们的方法,教育局制作了家长便览,以提升家长对青少年自杀的认识。我们建议家长不时重温便览内的实用资讯,以能够及时察觉问题和适切支援孩子。当留意到子女出现精神健康问题或自杀警号时,家长应尽快寻求学校及社区的专业支援。

 

加强家长作为「守门人」的技能

 

为加强家长作为「守门人」的技能,帮助他们及早识别及支援子女在精神健康方面的需要,教育局的教育心理学家将连同社会福利署的临床心理学家及社工于6月10日及17日分别为中学及小学的家长举办两场全港性的网上分享会,详情可浏览「校园.好精神」网页,家长亦可直接向学校查询。而继本年3月及5月为高小及初中的家长举办「『家』多点守护」网上工作坊后,我们将于7月及10月再次举办网上工作坊,藉以提升家长对子女精神健康的认识及加强对子女的支援。此外,继早前编制有关抑郁症、焦虑症、选择性缄默症和妥瑞症的单张外,我们于今日上载新一辑家长小册子至「校园.好精神」网页,简介思觉失调、饮食失调症和对立性反抗症等精神病患,帮助家长了解相关精神病患的症状、处理方法及家校支援策略。

 

支援学校促进学生精神健康

 

为帮助教师及早识别有自杀风险的学生,教育局致力向他们提供「守门人」训练,包括为教师开办60小时的专题课程。为推动学校于逐步恢复面授课堂后加强关注学生的精神健康,我们于2022年4月举办两场全港性网上研讨会,合共约1,600多名来自690间中、小学校长、辅导老师及学校社工等参与,所有讲义及短片已上载至「校园.好精神」网页;同时向校本教育心理学家提供新一辑参考资源,以协助他们举办相关的校本工作坊,内容包括介入技巧及个案研讨等。

 

我们建议学校于恢复面授课堂后,无须急于追赶课程,应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课堂学习,并透过不同的班本及分级活动,从中训练学生的社交技巧,协助他们建立友谊、增强联系感,觉得自己是社群中的一分子,以提升他们的抗逆力。

 

提升学生对精神健康的认识

 

在学生方面,我们为中学生开展学生守护大使计划,完成培训的学生会成为守护大使,懂得关心及应对有情绪困扰的朋辈的实用技巧,并会在学校举办不同形式的精神健康推广活动,加强老师和同学对精神健康的认识和关注。截至2021至22学年,已有约500多名来自26所学校的中学生成为守护大使,现正招募下一个学年的参与学校。此外,我们于5月为全港中、小学学生举办「每天好精神」标语创作比赛,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精神健康素养的关注及认识。比赛于5月31日截止报名,我们共收到超过5,000份学生作品。

 

让我们一起努力,为孩子创造有利他们成长的环境,成为他们在逆境中的避风塘。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