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网志谈社区照顾服务
前言
上星期的网志谈到安老服务之院舍服务发展,今日将话题转到社区照顾服务。虽然在社会上院舍服务较为受到关注,不过从政策的角度,居家安老才是重点,而居家安老便需支援与照顾两大元素,所以社区服务便分为社区支援服务及社区照顾服务。前者主要包括长者地区中心及长者邻舍中心 所提供多元化的支援服务,以及暂托服务(可以是日间或院舍);今日暂且不会详细讨论。
社区照顾服务分为家居服务及中心服务。其中,家居服务便有两种服务单位:综合家居照顾服务及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而中心服务主要是长者日间护理中心或是附设于院舍的长者日间护理单位,两者的服务基本上一致;前者规模较大,若能善用空间及资源,容易作出创新的服务元素;而后者的主要优势是可以与院舍服务资源结合,亦由于日间护理单位的服务使用者与家人,与院舍建立一定的关系,当有暂托住宿的需求,便更为容易安排和适应。中心服务的未来发展,亦有待下次有机会再详细讨论。
此外,还有在试验阶段的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可以灵活选用家居及中心服务的组合。
综合家居照顾服务
家居照顾服务早期称为家务助理队,历经分分合合,演变成今天的综合家居照顾服务。由于在家务助理队的年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度至严重功能缺损(体弱)的长者比例少,服务对象主要是轻度功能缺损的长者,发展至综合家居照顾服务时,对象便主要是普通个案,及少部分体弱个案。
从优先次序来说,体弱长者更应优先,所以在2020年10月起,体弱个案的名额便增加了1,500个;到今年4月,又会再增加1,500个名额,累积增加近三成。
从另一个角度:预防的角度,及早提供照顾服务给予普通个案中的轻度缺损个案,便可以减慢或防止这些轻度缺损变成中度/严重缺损。所以关爱基金资助的其中一项试验计划,便是提供额外资源,从在轮候服务的普通个案中,识别出有轻度缺损个案,尽早为他们提供服务。这项试验计划仍在进行中,有待检讨。我们估计在普通个案中识别出轻度缺损个案后,余下的其他个案的主要服务需要,可能是膳食需要,或许可以透过加强长者地区中心及长者邻舍中心的膳食服务,可以满足更多这些需要,日后可将综合家居照顾服务的资源,集中为有轻度至严重功能缺损的长者提供服务。
综合家居服务队最近亦进行了一次大手术,把服务区域重新划分。手术之前,同一个行政区内会有多个综合家居服务队,让服务使用者选择。举例来说,在元朗区便有多个服务队,同时由天水围北至到元朗郊区提供服务,这安排会在交通运输上消耗人力物力。手术之后,便将每一队的服务范围收细,减低重叠。表面上减少了服务使用者的选择,不过在同一个行政区,体弱的长者还有另一个服务提供者以供选择,乃是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
承上文,由于综合家居照顾服务过往偏重普通个案,而体弱个案日增,于是政府发展了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专为体弱个案提供服务。在此之前,政府曾以先导形式提供家居照顾及膳食服务,当时亦有私营机构成功投标,但后来全数没有再参与。改善家居及社区照顾服务开始推行时,是透过外判合约形式由非政府的福利服务机构营运。在制定2017年《安老服务计划方案》期间,坊间的一致意见,都是将外判合约形式转为整笔拨款资助模式。这项转变亦已经完成,而体弱个案服务的人数亦由2017至18年度的9,721人,增加至2020至21年度预期的11,572名,即增加了19%。
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
长者社区照顾服务券是由2013年展开的试验计划,现时已是第三阶段。第二阶段是基于第一阶段的检讨评估,作出改善。同样地,第三阶段亦是如此。简单来说,每一个阶段都为使用者提供更灵活的选择和安排,更能满足不同使用者的需求。上文提到,服务券的使用者可以灵活地选择不同家居和中心服务的组合。服务券的数量亦已经由初期的3,000张,增加至现时的8,000张,增幅为167%。第三阶段将会在2023年9月结束。日后发展或是否恒常化,有待检讨。
后语
社区照顾服务需求增幅十分之大,虽然上述所列出的服务供应增幅甚为可观,仍只是在追落后。面对人口高龄化,我们还需继续争取资源,改善服务的质和量,以免越追越落后。
(注) 社区支援服务中还有一间长者活动中心,它是长者邻舍中心的前身。因为种种原因,它是2003年至今唯一还没有转型的长者活动中心。
(以上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1月24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