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锦星网志谈偏远乡郊复耕
2020年春,桃花开时,全城抗疫。抗疫期间,不少人投奔郊外,寻找净土,由郊野公园至偏远乡郊。
例如,船湾郊野公园外的荔枝窝古村一带,近期生气盎然,山水两路可达,客家围村屋舍俨然,有良田复耕,村中人怡然自乐,是否再世桃花源?
偏远乡郊 复育复耕
荔枝窝古村,位近沙头角偏远地域,群山环抱,临印洲塘海岸公园,可谓好山好水好乡里,蕴含了数百年客家围村的传统文化及历代乡里情。此处「里山地景」,亦孕育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但近几十年来社会及经济转型,村民纷纷外流,渐至濒近荒村境况。
犹幸,近数年有心村民及城中人,互动协作,致力荔枝窝一带的复耕及复育。政府相关部门亦相继参与其中,例如,近年已促成及批准民办马料水---荔枝窝假日街渡新航线,便利村民及游人进出遥乡。
2017年,施政报告宣布将成立乡郊保育办公室,英文名为 Countryside Conservation Office,以统筹及促进偏远乡郊的可持续发展,保育当地的自然生态、建筑和人文资源,并促进生态旅游,回应大众对城乡共生的愿景。
乡郊办开工喇!
2018年7月,环保署之下正式成立了乡郊办,并已为此预留十亿元,作偏远乡郊小型改善工程,以及支援村民及非牟利团体合力推展保育活化计划。按原订目标,优先推行深化荔枝窝的乡郊复育,以及大埔沙罗洞的生态保育工作,作为先导试点。头一两年间,具体工作有三方面的初步进展:
环境改善工程
乡郊办于上述两处先导试点,已陆续协调相关部门推行小型改善工程,主要包括:
- 修复已破损的步道或河堤
- 改善斜坡
- 提升公共卫生间及污水处理质素,及
- 进行3D地理空间勘察 (3D geospatial survey) 等。
这些工程项目涵盖步道、河道、土力、渠务及勘察多方面,将惠及村民及游人,一方面固然旨在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另一方面提升乡郊设施以促进生态旅游。
宜居宜游两方面,环环相扣,可缔造偏远乡郊的社区经济动力,包括吸引村民回流,共同复育遥乡里山。
人文资源保育
偏远乡郊复育,需要软硬兼施,环境改善工程之外,保育当地人文资源亦是乡郊办的重点工作。
2019年12月中,适逢沙头角庆春七约太平清醮盛会,十年一次!庆春七约,即荔枝窝、锁罗盆、梅子林、蛤塘、小滩、三桠及牛屎湖七村。为配合建礁委员会举办此十年一会,乡郊办也为此盛会进行了前、中及后期的相关工作。
例如,自去年第三季起,乡郊办特别举办了多项文化活动,如田野考察、工作坊及讲座,介绍客家传统文化及荔枝窝一带特色等。此外,乡郊办同事亦以义工身份,参与荔枝窝清洁日,净滩净土以迎接太平清醮盛会的来临。
为了配合太平清醮良机,吸引更多游人走访庆春约七村,乡郊办邀请了多位青年艺术家按七村各自特质,进行艺术创作,展品分置于各庆春约村内,成为打卡热点。乡郊办在盛会期间亦进行传统文化记录,同时推动环保减废走塑新思维,新旧交融,与时俱进。
此太平清醮为期四天,但相关艺展等反应正面,在盛会后展期继续,并由原本一个月延长至数月,至今年首季。另外,乡郊办善用社交媒体等作进一步推广,弘扬偏远乡郊的人文资源。
乡郊保育资助计划
偏远乡郊保育,需要村民、社会各界人士及团体,与政府互动及协作。2019年10月,乡郊办推出乡郊保育资助计划 (Countryside Conservation Funding Scheme),为非牟利机构提供资助,支持在偏远乡郊进行与村民协作项目,涵盖自然保育、活化建筑及复育乡郊文化等项目。
2019年中,政府亦成立乡郊保育谘询委员会 (Advisory Committee on Countryside Conservation),由学者、专业人士、乡郊/地区持份者、保育团体代表以及相关政府部门代表等组成。委员会早前已完成审议首批乡郊保育资助计划的申请项目,批出资助额共逾2,200万元,相关偏远乡郊包括大埔沙罗洞及西贡西湾地区推行项目。
这次是乡郊保育资助计划首度接受申请,我期待往后会有更多申请项目,覆盖更多偏远乡郊地区,可支持更多本地「桃花源」的复育复耕。
偏远乡郊「桃花源」
2019年年底举行的香港生物多样性节,为期三个月,亦重点介绍了偏远乡郊复育的多元化项目。在乡郊办、村民及相关团体的配合下,不少城中人有机会深入体验本地偏远乡郊的多处「桃花源」。
乡郊办正积累经验,与村民、社会各界人士及相关政府部门继续协作,亦进行所需的勘察及研究,寻求创新而适切的解难方案,为偏远乡郊长远的复育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专属而综合的机制和资源,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加强本地生物多样性。
我希望在抗疫的日子,以及往后的岁月,大家多支持及了解乡郊办的工作,并可走访相关偏远乡郊地区。个别遥乡并已相继设立故事馆,向问津者诉说其「桃花源」的古今故事,足为外人道。
(以上是环境局局长黄锦星5月20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