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产学研 合作抗疫
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威胁全球,创新科技成为了一个抗疫的关键。在美国,一些确诊患者便是由医疗机械人照顾及治疗。内地某些公共设施正使用人工智能(AI)探热系统,协助工作人员远距离识别发烧人士,以扩大防疫网络。而在英国,就有初创公司以AI和大数据技术,根据冠状病毒的化学特性,从大量的医疗数据和科学文献中分析出潜在治疗的药物。
香港创科界亦贡献力量,利用多种本地研发科技,齐心抗疫。例如资科办为配合家居检疫采用的电子手环,应用低功耗蓝牙(BLE),配合智能手机和地理围栏(Geo-fencing)技术,在不侵犯个人私隐的前提下,确定受检疫人士的实时地理位置。此方案正是由物流及供应链多元技术研发中心 (LSCM)牵头,从敲定设计方案到成功做出可用的样板只用了不足一星期时间;其后,用了两个星期设立本地生产线,并与七家本地机构,官产学研一齐合作,量产至每个月3,000个手环以上。与此同时,为应对疫情发展,创科局亦不断检视市场上的各种可行方案,适时采用。例如经立法会议员推介有海外港人研发出可弃置追踪手带,我们从联络、「取板」、修改、测试到订购于一星期内完成。我们这个星期亦会开始使用由一间本港创科公司联同本地大学研发,透过AI和大数据分析电讯网络、WiFi、蓝牙、GPS等信号变化,并配合电子手环,计算出受检疫人士是否身处家中的程式,进一步优化疫情追踪。此外,我们和发展局、地政总署、卫生署以及业界的智慧城市联盟合作,推出让公众迅速了解情况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本地情况互动地图(Dashboard)。Dashboard上所有数据亦开放给公众使用,让其他有关疫情发展的应用可以百花齐放。坊间不少公私营机构亦使用本地科技抗疫,例如有巴士公司采用了本地初创研发的纳米光触媒技术喷洒车厢作自洁保护膜等。这些都是本地研发、本地应用、本地受惠的成果。
创科局成立四年多以来,一直大力支持本港科技研发,并推动落地应用。事实上,创新及科技基金(ITF)资助的研发项目,有不少在这次疫情都派上用场。例如纳米及先进材料研发院(NAMI)利用其纳米纤维技术,与企业合作研发出具有杀菌功能的N99口罩产品。
拥抱科技,大势所趋,经济好或不好都要做。今年经济面临严峻考验,我们需要更针对性的投入资源,保住本港的创科实力。包括聚焦于继续提高本港科研能力、支援企业应用科技升级转型、抗疫防疫、吸引人才投身创科、以及加快再工业化,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高增值产业的进程。相关措施已在上星期公布的财政预算案中列出。发展创科,就是投资现在与未来,可以帮到市民、帮到业界、帮到香港。创科局会责无旁贷,坚持以官产学研合作,继续推动香港创科发展。
(以上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3月8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