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业传承与创新

2018年10月7日

建造业与音乐表面看来互不相干,但糅合在一起却令人耳目一新。上周我在香港建造学院开幕典礼上,欣赏到多位年轻学员,利用建造业的常用工具,包括铝梯、不同大小的油漆筒、水管…等,即席合奏一曲敲击乐。他们的表演有型有款,充分展现创意,将现实与艺术完美地糅合。

 

在当天的开幕礼上,无论司仪、音乐表演者抑或是分享工作体会的年轻人,都是建造业培训课程的学员或毕业生,他们的分享正好展现了建造业培训的演进,让人眼前一亮。香港建造业的培训工作历史悠久,我在80年代初,曾在当时的建造业训练局担任会计主任和秘书。当时正值香港基建急速发展的黄金时期,学员主要是男性,培训课程设计也集中在工艺技术传授。时至今天,相关的培训工作已更多元化,除了专业技术及工程监督与管理等课程外,还增添创新建造科技的应用以及全人教育的元素,并且透过「专工专责」和资历架构认证,让行业更专业化,为入行的年轻人搭建事业发展的楷梯。

 

虽然建造业培训课程的内容及行业技术一直在更新,但不变的是那分薪火相传的传承与工匠精神,竭力将建造工艺传承给下一代,要求工作与产品都做到最好、精益求精。在开幕礼上分享的学员和工作多年的毕业生,都公开感谢在校的老师兼师傅,看到他们的师徒情谊,着实令人感动。

 

昔日的地盘师傅与管工是「男士天下」,今天,却又不乏女性担任地盘监工与经理,地盘工作已由予人干粗活的印象,转向专业化。随着业界、政府和建造业议会多年来的努力,现时建造业工人的薪酬待遇、事业前景及工作环境,持续改善;行内许多工种,工资水平不俗,且具晋升前景。工地环境亦较以往安全及整洁。

 

未来五年,本港整体工程建造量将维持平均每年2,500亿至3,000亿水平,包括大量公私营房屋建设、多个医院发展及重建计划、新市镇扩建、机场第三条跑道等,建造业人手需求非常殷切,从业员也因而拥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相信,建造业的大趋势是从业员将不会再单单讲求「食力」,而是更多的要求「食脑」,追求更高的专业水平,更高的工作「含金量」。因此,政府会继续支持建造业议会的工作,为业界的年轻人提供更多优质培训机会,提升从业员的专业水平和形象。刚刚开幕的香港建造学院便是一个例子,学院会为学员提供达资历架构水平的文凭课程,铺设明确的晋升阶梯。学院亦不只是提供单纯的职前工艺培训,而是涵盖全人教育元素,包括运动科目和义工服务,让学员得到全面和正面发展,从而培养对行业的归属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虽然香港基建及楼房建造在国际属先进水平,但具体施工方法及应用创新科技方面,仍然有很大的改进空间。因此,我在担任发展局局长时,便与建造业议会构思成立创新及科技应用中心,为建造业界提供本地及海外崭新技术资讯,协助中小企引进有关的新技术。中心已于去年底开幕,相信长远有助提升香港施工质量的水平、效率和安全。

 

早前我在预算案拨出十亿元成立的建造业创新及科技基金,亦在上周开始接受申请。数千间合资格的建筑公司或顾问公司,特别是中小企,可以就购置和使用建筑信息模拟(BIM)、组装合成(MiC)、钢根预制组件、自动化机械及数码科技等设备和技术,申请相关资助,资助比例可达七成。如果新产品是由本地研发,资助比例更高达七成半。基金亦会支持从业员和修读相关学科的本地学生,参与建造科技培训及考察活动等。

 

政府亦会发挥带头作用,由今年起3,000万元以上的工务工程项目必须采用BIM;同时,政府也会要求部门更多使用钢筋预制组件,希望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最近,将军澳百胜角消防处纪律部队宿舍,便是首个采用MiC建筑法的工程项目。

 

透过从业员的培训、行业技术创新与提升,以及政府采购政策的调整,我们希望与业界携手,推动行业朝更专业、更创新、更有效率和更安全的方向发展,成为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量,也为建造行业的从业员提供更好的事业前途。

 

(以上是财司司长陈茂波10月7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