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科创投基金 激发涟漪效应

2018年7月29日

创科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元素是项目流量(deal flow)。足够和越来越多的创业项目才能够吸引风投基金的关注和投资,进一步带动更多人才投入创科,创造更大的deal flow,令创科生态系统循环不息。

 

不少国家都推出过吸引风投基金的措施。以色列在1992年成立了Yozma基金,伙拍外国风投基金,投资当地初创企业。在十年间,最初投入的一亿美元Yozma基金,引入了100亿美元的风投资本。约150间以色列初创企业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令以色列成为继美国矽谷后另一个著名的世界创科重镇。新加坡的SEEDS Capital也是由政府伙拍独立投资者,过去两年合共投资近两亿港元予超过20间当地针对深度技术研发的初创企业。南韩的TIPS计画亦由政府与天使基金配对投资当地初创企业。

 

香港不缺乏种子资金及C轮或之后的融资。但初创企业在成功起步后往往需要A或B轮融资协助他们跨过所谓创业的「死亡之谷」。因此,我们投入20亿港元设立创科创投基金(ITVF),引入世界各地「活水」,填补本地A、B轮融资资本的不足,完善本港创科资金链。我们首阶段会与五间风投基金合作,以约1:2的比例共同投资。除了资金,具有丰富经验的风险投资者更为初创企业提供专业知识和国际商业网络等支援,协助他们的业务快速增长。ITVF由风投基金领投,政府基金跟投,初步预计会共同投资40至50间本地初创企业。

 

事实上,香港的创科资金链也正逐渐完善。根据香港创业及私募投资协会的报告,去年本港初创企业的总融资额逾89亿港元,较2015年升了156%。另外,Oddup的报告亦指,去年香港初创企业的A、B轮融资平均投资额约9,500万港元,比2015年多逾三倍。而在我们具有优势的Fintech和AI领域中,本地初创企业更分别获得全球规模最大的A轮和C轮融资,备受瞩目。

 

我相信创科创投基金投石击水衍生的涟漪效应,将会吸引世界各地的风投基金一起为香港的创科引擎注入源源不绝的动力,推动香港成为著名的国际创科中心。

 

(以上是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7月29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回到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