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致光网志谈关爱基金功能
约六年前的某一天,当我驾车进入一个停车场时,收银姐姐望着我:「呀……你好熟面口,你是不是姓关的呢?」我笑笑口,拧拧头,没有自我介绍。过了一个多月,我再次驾车进入同一个停车场时,收银姐姐说:「我知了,你是关爱基金的罗教授。」当时我是关爱基金执行委员会主席,经常在电视电台讲关爱基金,收银姐姐误会我姓关,不算奇怪。
最近在财政预算案的讨论中,就关爱基金的功能,引来不少评论。有评论者认为关爱基金是扶贫基金,不应为财政预算案「补漏拾遗」。这个评论,令我有些意外。虽然在一个电台节目中,我已经就关爱基金成立的目的与功能作出解释,但看到连日的评论,我今天还是需要在网志作出较详细的讲述。
关爱基金成立第一天的功能,就是「补漏拾遗」,「先导先试」。或许由于关爱基金主要的对象是有经济需要的人士,以及今天是由扶贫委员会辖下关爱基金专责小组负责,所以有部分人认为关爱基金便是扶贫基金。但「有经济需要」的人士,不一定是「穷人」,或是收入低于官方贫穷线的人士。
以接受资助特定癌症药物,特别是极度昂贵药物的病人为例,可以是中收入,甚至是高收入人士。其他不少关爱基金项目的经济收入要求,大多数上限是定于住户入息中位数的75%,即较定于住户入息中位数50%的官方贫穷线为高。有部分项目更是高至住户入息中位数的150%。简单来说,不少关爱基金项目有扶贫及防贫作用,但它不单是扶贫基金。关爱基金于2010至11年度成立时,亦没有扶贫委员会的存在。
成立关爱基金的建议,出于2010年10月的施政报告。当年特首曾荫权先生,亦是于2007年连任时,结束了当年由前特首董建华先生于2005年成立的扶贫委员会,他对扶贫工作的看法不言而喻。2010年11月11日,政府公布关爱基金督导委员会的成员名单,主席是时任政务司司长唐英年。关爱基金设执行委员会,我成为主席,统筹辖下四个小组委员会(医疗、福利、教育、民政)。不论是曾荫权或是唐英年在谈及关爱基金的功能时,都强调其弥补现有社会保障制度不足的功能。
关爱基金发挥其为财政预算案「补漏拾遗」的功能,始于刚成立的几个月。2011至12年度财政预算案的其中一项措施,原意是注资6,000元入每名打工仔的强积金户口,但社会上出现强烈反对声音,时任特首曾荫权宣布改为向每名年满18岁香港永久居民派6,000元,但又漏了未成为永久居民的新来港人士,于是委托关爱基金,向低收入(住户入息中位数或以下)的新来港年满18岁的居民派6,000元。
2012至13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提出纾困措施,包括公屋免租两个月、综援「双粮」等。社会及立法会议员表示预算案忽略了「N无人士」。在立法会辩论财政预算案前夕的3月15日,时任政务司司长林瑞麟在出席一个活动后,主动向在场传媒表示,考虑透过关爱基金向低收入「N无人士」发放1,800或2,000元的一次过生活津贴。随后的立法会辩论中,多位议员在发言时表示1,800或2,000元不足,要求加码。林瑞麟「顺应民意」,表示考虑加码至3,000元,结果获得部分议员改变立场,罕有地就财政预算案投支持票。及后,关爱基金为「居住环境恶劣的低收入人士」(住户入息中位数的75%或以下)发放一次过生活津贴。
2012年新一届政府重新成立扶贫委员会,设关爱基金专责小组处理关爱基金事务,我继续担任小组主席。
2013至14、2014至15及2015至16年度,财政预算案有类似2012至13年度的纾困措施,关爱基金持续发挥其为财政预算案「补漏拾遗」的角色,为所谓「N无人士」发放改称为「非公屋、非综援的低收入住户一次过生活津贴」。由于2016至17及2017至18年度财政预算案缩减纾困措施,故关爱基金没有再推行相关项目。或许是停了两年,部分立法会议员都忘了,关爱基金连续五年扮演了这角色。
财政司司长在2018至19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演辞中,已表明邀请关爱基金为俗称「N无人士」推行项目以达至「关爱共享」的目的。关爱基金亦再次为财政预算案发挥「补漏拾遗」的功能,针对财政预算案中「关爱共享」的措施未能覆盖的低收入人士,设计新的「关爱共享」项目。目标是于3月底之前可以拍板。
为什么财政预算案总是要用关爱基金「补漏拾遗」呢?不论是过往财政预算案的纾困措施,或是今天的「关爱共享」措施,都是运用现有制度,其额外运作成本十分之低,亦可由现有行政制度吸纳。但要为现有制度以外,即没有交税而又没有领取任可现有福利的市民,提供任何一次过的福利,关爱基金便可以运用其较灵活的机制,设计针对性项目,运用较简易程序让符合资格人士申请。这个亦是成立关爱基金的目的。
不过,如果大家还是说关爱基金,不应「补漏拾遗」,或许大家心中都有一个不同的关爱基金,而非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这个关爱基金。当然,以千多字来讲关爱基金,仍是太简化,有兴趣可浏览关爱基金网页。当然,上述部分资料可以在立法会网页中找到。
(以上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罗致光3月11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