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陈茂波网志:褐根病的是与非

2016年07月24日
树冠稀疏

树冠稀疏:  受褐根病感染的树木,树冠会变得稀疏。

none

发展局局长陈茂波

树木,一如其他生物,会经历生、老、病、死的生命周期。此外,跟人类社群一样,树木的社群同样都时刻面对传染病的威胁,若果处理不好,有可能一整个树群都会受到感染,我们不但会痛失更多树木,更会对公众安全构成莫大风险。

 

褐根病是世界各地树木工作者十分关注的树木传染病之一,此病由一种致病性强、传染性快的真菌--「有害木层孔菌」导致,除了受感染的树木可于短时间内枯萎外,周遭树木也很容易透过根部接触、泥土、孢子传播等途径而受到感染。有害木层孔菌会侵蚀健康树木,令树身腐烂,不但影响树木的结构,还会破坏树根,令树木不能正常吸收水分及养料而枯死。虽然世界各地对治疗褐根病的方法各有不同,但直至目前为止,国际上仍缺乏有效根治此病的方法,因此,各地普遍认同要有效地阻止褐根病蔓延,受感染的树木应该要尽快移除,并要适当地处理带菌的土壤和残存的根系,避免病害传播,波及更多树木。

 

绿化、园境及树木管理组一直与树木管理部门紧密合作,处理受褐根病感染的树木。2012年底,在谘询「树木管理专家小组」及参考欧美、台湾等地的文献后,我们公布了有关处理褐根病的实务指引,让部门和公众参考,并为树木管理部门员工提供适当培训和实务手册。

 

现时我们正采取预防和控制蔓延并重的双管齐下策略,尽量减少褐根病真菌量的來源,保障树木健康。过去数年,我们亦与本地大学微生物专家合作进行树木真菌普查、褐根病鉴定及防治研究,包括利用对抗性真菌(木霉菌)作防治褐根病的生物媒介。研究团队更与海外树木真菌专家交流,以增加我们对褐根病的了解。过程中,我们亦听取「树木管理专家小组」的意见。

 

尽管我们已采取各种措施努力防止褐根病传播,但目前仍然有一些树木确诊受到感染,包括18棵古树名木。一直以来,每次就有关移除古树名木的建议,我们必定先谘询「树木管理专家小组」的意见,在非紧急情况下,也必会先安排专家小组实地视察后,才安排移除工作。事实上,对于这次18棵感染褐根病的古树名木,我们的做法也是一如既往,没有改变。在今年4月18日的专家小组会议上,管理组有就建议移除16棵(最近再增加2棵共18棵)感染褐根病的古树名木,谘询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当时表示原则上同意建议,但提醒管理组及相关部门在树木移除前必须进行充分的公众宣传。在会后,为了让我们可跟专家小组再从详计议,我们要求相关部门向我们提交移除感染树木的初步计划、所需资源和时间等初步资料,以便可提供更详细的资料予专家小组考虑。然而,我必须强调,这并不代表我们目前已决定全数移除该18棵古树名木,我们也未有移除相关树木的确切时间表,我们也绝对无意绕过先谘询专家小组的惯常做法。对于在这次过程中产生了误会,我们感到莫名其妙,难以理解。

 

我们希望公众能够明白,树木受褐根病的真菌感染后,已破坏的树身部分是不能复原的,因而会一直存有较高的结构风险。我们留意到近日社会上有人士质疑是否应该移除受褐根病感染的树木,甚至有人声称褐根病能够用喷洒农药等方法治愈。我必须强调,根据我们对此病的知识及经验,以化学药品治療褐根病只能「治标不治本」,无助恢復树木的健康和结构稳定,即使树木表面病征好像消失了,外表看来好像健康改善了,但内部的病原菌仍会令树木持续腐朽,引致更难以察觉的安全隐患。其树身内潜藏的真菌,更会继续传播至其他树木。因此,直至目前为止,国际上仍然普遍认同尽快移除受褐根病感染的树木和适当处理相关土壤和残根,是防止褐根病蔓延的最有效方法。

 

我们跟公众一样珍爱树木,特别是一些在社区伴着巿民一起成长的古树,大家会有特别深厚的感情。然而,我也希望公众理解,作为树木管理政策制订局,我们必须同时对公众安全负责。以往每次树木管理部门建议移除一些受感染且健康结构已甚差的古树名木,都绝不是轻率任意地提出,而是经过部门不断的检查、观察以及采取各种护养工作后,非不得已才下的艰难决定。若果我们放任保留受感染褐根病的树木,不仅会危害公共安全,周边健康的树木更有可能连带受到感染。再者,很多古树已届成熟或衰老期,其生长和复原能力一般亦会减弱。因此,我们会因应每棵古树名木受感染程度,谘询专家意见,以作出最适当的处理安排。

 

此外,绿化、园境及树木管理组会继续寻求海内外树木专家的意见,留意外国最新的技术与经验,并加强相关研究,确保我们在防治褐根病的工作上能与时并进。与此同时,我们会继续做好宣传教育,推广正确的种植和护树方法,跟巿民一起,为我们所爱的树木打好这场「防疫战」。

 

(以上是发展局局长陈茂波7月24日在网志发表的文章



香港历史文物-保育,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