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教育局
近日有个别人士对行政长官在2015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资助院校开办的社区学院须认真检讨财政状况,并尽量将盈余以不同方式回馈学生的成效表示质疑。我们冀能阐述有关情况,让公众有全面了解。
首先,我们希望指出,自资专上教育界别为本地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升学机会,对培育香港所需人才有一定贡献。有关院校所开办的本地专上课程,亦具质素保证。
正正因应行政长官在2015年施政报告中所提出的关注,院校更明白需要就其财政状况提高透明度,并积极回应了院校如何将盈余(如有的话)以不同方式回馈学生。
正如教育局在2016年5月18日答覆的一条相关立法会问题时指出,个别院校的财政情况为学院的整体财政情况,当中包括营运自资副学位课程以外的课程,所涉及的财政储备或经多年累积。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累积盈余为该学院过去51年来累积的整体盈余,包括自2001年起营办的高级文凭课程和自1965年起营办的其他课程;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的情况亦类似。与此同时,有个别院校在2014至15财政年度录得亏损甚或有累积亏损。
此外,有关社区学院或其他提供副学位课程的类似自资部门均为非牟利机构,虽然个别院校有累积盈余,但这些院校均表示需要或将运用财政盈余以改善校园设施、发展新校舍(例如香港城市大学专上学院将于数年后搬离大学本部,累积财政储备需要用于发展新校舍)、偿还在政府开办课程贷款计划下的贷款(例如香港理工大学辖下香港专上学院须偿还约6.41亿元政府贷款,而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须偿还约2.05亿元政府贷款)、加强教与学(包括对不同经济需要的学生各方面的支援,如网上学习、实习/交换生计划等)及/或提供奖学金和助学金等,最终受惠的都是学生,而这正是本着「取之学生,用之学生」之原则,达致《施政报告》中希望有关院校将盈余以不同方式回馈学生的目的。
另外,为了应付每年可能出现的波动及变数,以及未来数年中学毕业生数目下降,院校指出须有足够储备以维持运作。我们对此表示理解,亦相信不少社会人士明白在学生人数大幅减少的情况下,营运自资专上院校并非易事。
(以上是教育局载于网页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