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此,跳至主要内容。
字型大小
预设字体大小 较大的字体 最大的字体 订阅RSS 进阶搜寻 网页指南 流动/无障碍浏览 English 繁体 简体

苏锦梁撰文谈制作者空间

2016年03月21日

none

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

Maker Space(制作者空间)近年开始在内地和香港流行,Maker(制作者)传统代表亲自动手制成物件的人,例如家俱木工或面包师傅。到现今科技发达的年代,制作者有更广义的解释,就是自己动手制成实物后,再透过网路分享制造过程与想法,甚至跳过传统的流程直接将物件销售到国际市场。

 

早于2006年,制作者空间已开始在美国出现,到了2009年在群众募资平台的带动下,令到很多源自个人创作的产品得以突围而出。这群制作者可以运用新的经济模式,打破旧有的限制,另辟蹊径走出自己的路。连美国总统奥巴马都注意到制作者运动的潜力,他在去年6月史无前例把制作者嘉年华会移师到白宫举行。而去年以四亿美金被以色列公司并购的MakerBot公司,他们产品的原型,就是在纽约的制作者公司制造做出来的。

 

在制作者空间创作,每人都有着制作者的身分,互相分享和改良创意。个别制作者空间实行会员制,为大家提供创作平台,有一些亦设家庭会员制,一家大小一同发挥创意,增进感情。非会员也可以参加定期举办的工作坊。大部分的制作者空间都提供制造产品原型(Prototype)并进行小量生产(Small-Quantity Manufacturing)的共用空间,备有各类仪器,例如3D打印机、镭射切割机、金属切割仪器及各类工业用具零件,并设流动工作桌,隔板亦可灵活移动,可随意调动活动空间,设备之多,如同一间科学研究所。

 

制作者空间亦开始在香港出现,只要有设计概念,就有工具材料可以付诸实行。去年在油塘成立的MakerBay(工匠湾),正是一个好例子。创作除了想像以外,还需配合工具、材料及环境。工匠湾选址近海的油塘船厂及鲤鱼门海旁,以海为伴,引发灵感,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有利创作人之间的交流。

 

工匠湾的创办人Cesar Harada是法日混血儿,Cesar是一个30出头的企业家,也是一个发明家和环保分子。他曾在投资推广署举办的StartmeupHK创业论坛获取大奖。多年来,政府推动香港创意产业的发展,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吸引全球最优秀的人才。他们来到香港与本地人才互动,在香港创造一个良好的、追求卓越的氛围。

 

投资推广署为工匠湾提供了在香港成立制作者空间的实用资料。至于为何会选择香港?原因包括香港与深圳接近,而且税率低,成立公司容易,在香港设计的产品,能迅速在深圳大规模制造,加上交通便利等因素。香港有很多有利条件创业,制作者空间可以鼓励创新创意,培育制作者社群。

 

身处网络时代,我们随时可以在互联网寻找各样的制作方法,从而提升自己制作发明的能力,亦可以在制作者空间与志同道合的人分享及交流创作心得,激发创意火花,甚至一尝创业的滋味,将创意转化为商机。

 

(以上是商务及经济发展局局长苏锦梁3月21日发表的文章)



1823 热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