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e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
早前,几位老朋友先后从美国回港探亲,和他们谈起昔日往事,勾起不少回忆。他们都是我在波士顿中国拳击功夫学院的师兄弟,其中一位现在还在当地居住,开设自己的武馆多年,徒子徒孙数百人,很有规模。有时我想,如果我在80年代没有回来香港,我或许都会开一家武馆,指导当地喜欢中国武术的朋友打拳、舞狮,生活也应该很写意。
相比剑击,我学功夫的时间更早。我在小学时就喜欢「动手动脚」,跟父亲的朋友学过白眉派,在纽约读中学时又学过南螳螂,念大学时再跟白眉派师傅学习,后来加入中国拳击功夫学院,有系统地跟随邝铁夫师傅学习洪拳,一学十多年。
洪拳有很多分支,邝师父属虎鹤派,属林世荣祖传。虎鹤派最为人熟识的几套套路,当然是黄飞鸿电影常见的「工字伏虎拳」、「虎鹤双形拳」和「铁线拳」。邝师父除了教授我这些传统套路,他还教了几个资深弟子一些个人「秘技」。这些所谓「秘技」,其实是其他门派的功夫,其中包括吴惠农师傅的鹰爪太极和武当一炁(音:气)五行门。
武当一炁五行门(下称一炁门)虽然较少人认识,但在香港武术界其实有颇长历史,门人亦不少。跟洪拳的最大分别,是一炁门属内家拳,耍起来招式未必好看,主要是呼吸和个别动作的练习,但绝对不要小看这门功夫,在实际技击上它其实非常有效率,而我一生遇过印象最深刻的一位武者,就是一炁门的「奇人」吴锦鎏师公。
在本地武术圈中,吴师公可算是传奇人物,他是百分百的武痴,除了功夫,他几乎没有其他嗜好,一生不断跟人挑战比试,总之就是打过不亦乐乎,有点像《射雕英雄传》的周伯通。邝师父和他,据说当年也是「不打不相识」。
所谓「文人相轻,武人相重;文无第一,武无第二。」传统的「功夫佬」,即使文化水平不高,但对于比自己强的高手,必定很敬重。虽然吴师公比邝师父还要年轻,但邝师父因为十分欣赏吴师公的功夫,决定向吴师公拜师学艺,令我们都有机会学习一炁门的功夫。
到底吴师公的武功有多高?我也说不准,只知是深不可测,他不只是一位天生武学奇才,本身亦下了多年苦功。每次邝师父从美国回港,都会在酒店跟吴师公见面,大家切磋比试,我亦有机会跟吴师公过招。每一次交手,我接不过他两招,就会被「打到飞起」,而为免受伤,我们事先总会将房间的床褥靠墙竖起,减轻撞墙受伤的机会。吴师公知道我在政府做政务官,总说我是「斯文人」,跟我过招时从不显露真功夫,但即使如此,我还是接不了他两招。
吴师公的师兄弟、一炁门现任掌门马香生师公亦说,极少人可以接多过吴师公两招。据马师公所讲,现年已经80多岁的吴师公,记性虽然不如从前,但身体仍然健康,功夫底子仍在,平日跟人过招,反应敏捷,老而弥坚。
说起功夫,最近我趁假期,有机会欣赏电影《叶问3》。由「宇宙最强」甄子丹饰演的叶问,今次跟前重量级拳王泰臣对打了三分钟,这种情景,相信只会在天马行空的香港电影出现。我对真实的叶问师傅认识不多,但他的徒弟李小龙,却是我的偶像。
李小龙也曾在喇沙念书,后来到美国升学、开武馆、拍电影,红极一时。当年在美国的华人圈子中,李小龙是万人迷,他的言行、打扮都成为男孩模仿对象。我虽然没有学他穿紧身衣,耍双节棍,但他对武术的理解,确实启发了我。
学功夫的人,对「牛顿第三定律」(Newton's Third Law)肯定有「切身体会」:当物件相撞,从一方施加力量,必定会有另一道方向相反、力量相同的反作用力抗衡。李小龙当然深明这个道理,并悟出一套哲学。
「Empty your mind. Be formless, shapeless, like water. It can flow or it can crash. Be water, my friend.」这是李小龙的名言,也是截拳道的哲学核心。李小龙的哲学令人联想到《道德经》中「上善若水」的道理,能够如水一样,将原来要硬碰的力量化解,甚至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力量,在武术上固然无往而不利。这道理对我的意义,并不止于武术,对生活、工作以至待人接物,都甚有启发性。
黄飞鸿、叶问和李小龙,都是中国武术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形象、功夫,以至做人哲学,都是透过香港电影尤其是港产功夫片传遍世界,在世人眼中,香港成为了中国功夫文化的载体。这些电影除了在票房上得到庞大经济效益,在宣传中华文化软实力方面的成效,更加是无法用金钱衡量,得此成就,香港电影人实在应记一功。
(以上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1月3日在其网志发表的文章)